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29)
新华书店:见证一座城市的阅读记忆
发布日期:2020-10-21

 新华书店中心门市位置图。阿 龙 制图

  昔日新华书店中心门市大楼。资料相片

  中心门市琳琅满目的图书。资料相片

 新华书店大楼拆除,代之的是一堵围挡。阿 龙 摄

书店原有跟牌匾底色一样鲜红的水泥地面还在,只是被蒙上了一层灰。阿 龙 摄

  设于揭阳一中校区内的榕江书屋。

 师生在安静舒适的榕江书屋阅读和购买书籍。
  在揭阳县商民协会旧址往南走上25米,就来到新华书店大门口。在大多揭阳人的记忆中,两层楼的书店,大门壁上高挂着毛泽东字体的“新华书店”牌匾,里头一排排书柜上散发着纸张和油墨的芳香。2020年初秋,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采访组走近这里时,却发现,往时那两层大楼和热闹的购书场面不见了,代之的是一堵围挡。从围挡小缺口看进去,整个书店空荡荡的,书店原有跟牌匾底色一样鲜红的水泥地面还在,只是被蒙上了一层灰。
  书店大楼拆除了,等待改建,她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呢?我们不知道,但我们想把她的以往,还有这座城市的阅读记忆尽可能寻找回来……
  记者 潘彬彬
  人民书店从大北山走来
  朱奶奶,生于20世纪30年代,记忆中揭阳县城的书店,中山路、店马路、新马路和西马路都有,但都不大,主要售书,兼售文具。她回忆说,中山路“周美盛” 的图书会多一些,40年代她曾到这些书店零星买过几本书和一些文具。
  我们在《榕城镇志·商业志》上查到,1948~1949年县城主要商号表中,除周美盛外,还有郑相合、开明、魏永源3家,4家经营项目均为图书和文具。
  在这本志书上所载的1949年榕城36个“同业公会”名单上,就有图书业公会。可见,民国时期,榕城的书店状况是:稀少而零散,服务于少数人。
  揭阳的人民书店是在大北山的解放区发展起来的。
  据1993年《揭阳县志》载,1949年6月,中共汕头地委在揭阳解放区的南山(今属揭西县)创办团结书店,并在河婆(今揭西县城)设分店。当时,团结书店大量发行中外革命著作,为解放事业服务。
  1949年10月,团结书店随团结报社迁往解放不久的汕头市,同年11月,中共揭阳县委创办揭阳人民书报社,承担图书、期刊和报纸的发行业务。1950年1月,揭阳人民书报社改称揭阳人民书店,7月,在揭阳人民书店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华书店华南总分店潮梅分店揭阳支店”。1953年春,新华书店华南总分店潮梅分店揭阳支店改称为新华书店广东省分店揭阳支店,1955年以后改称揭阳县新华书店。
  从1950年起,河婆、棉湖、梅岗、炮台先后创办了人民书店,1951年7月,报刊改由地方邮局发行,当年冬季便撤销梅岗、梅东等区(镇)的人民书店,只改设新华书店炮台门市组,其余18个区(镇)各设书店编外发行员1人,负责图书发行工作。1952年12月,新华书店将编外发行员组成农村图书发行工作队。1953年秋,又撤销编外发行工作队和炮台门市组,改设农村图书流动供应组,由组员们用自行车载着书,深入到田间地头、农家大院摆摊设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
  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店零散局面中止
  1955年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榕城多家私营图书商店交由揭阳县新华书店归口改造,于1956年组成公私合营榕城图书商店,1958年并入揭阳县新华书店,乡村集镇的私营图书商店也于1955年初组成合作商店或公私合营商店。从1956年起农村图书发行业务由区供销社统一管理,私营图书商店遂告消失。
  不久,揭阳县新华书店中心门市两层大楼就在店马路县政府大门口的东侧建了起来。自此,这里成为全县的购书中心。
  为加强管理,扩大影响力,揭阳县新华书店不断加强与供销社的合作关系,有关农村图书发行的工作与供销社做到五同,即会议同开、任务同下达、工作同检查、评比同组织、问题同解决,使店社关系密切。同时,加强对供销社图书发行员的思想教育,纠正某些发行员重教材、轻一般图书的倾向,并加强县店农辅组的力量,优先配齐农辅人员的交通工具,对农辅人员实行“分片包干”的做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由于措施得力,农村图书发行工作得到大大加强。
  1967年,揭阳县20个公社复办供销社图书门市,还在部分农村大队购销站开设售书点16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揭阳县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城乡图书发行网。
  蔡先生,生于60年代,7岁时,父亲到新华书店中心门市给他买了一本彩色的《红色娘子军》,那时这出芭蕾舞样板戏电影正在全国上映,书里全是电影剧照。自此,蔡先生跟新华书店结下了50年的情缘,一有零花钱就到书店买连环画,一本一本地买,到小学毕业时,小书箱里头已经集齐了全套《西游记》,到初中时,更把“四大名著”连环画全部集全。尔后,他买《说岳全传》,买《唐诗鉴赏词典》,在频繁买书中结识了这中心门市的几个售书员。他说,来到这里,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闻到了书香的味道。
  锐意改革,迎来图书发行新发展
  1979年,改革开放春风荡漾,新华书店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80年代中期,揭阳县新华书店积极实行内部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1984年,揭阳县新华书店改革分配制度,试行浮动工资、津贴制,规定工资与销售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并根据职务高低和责任大小发放津贴。为进一步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效益。1988年,揭阳县新华书店改革经营方式,对各门市、专柜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折扣、定额上缴利润”的承包经营,采取店内职工公开投标产生承包责任人,一举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职工的经营积极性高涨,图书销售额迅速增长。
  1989年,揭阳县新华书店改革农村图书发行购销形式,将“批销包退货”改为“包销不退货”,同时对农村网点实行“定任务、定奖罚”等措施,加大对农辅组的指导、管理力度,从而增强了农村发行员的经营责任心,使得农村图书销售额不断上升。
  大刀阔斧,深化改革开创佳绩
  1991年12月,揭阳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4月,揭阳市新华书店正式成立,设有机团部、中心门市、东山门市、批发中心、渔湖门市、仙桥门市、梅云门市和境外报纸杂志发行站等基层单位。
  新华书店成立以后,加大改革力度,针对承包经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制订改进方案,完善承包经营方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竞争愈发激烈,采用这种小而分散的承包经营方式已不适合发展的需要。因此,1995年,揭阳市新华书店废除承包经营,将所有门市收回后进行统一装修整改,发挥规模优势,同时实行目标经营责任制。
  网点是书店发展的基础,新华书店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1993年5月,便自筹资金在榕城区天福路设立了天福图书门市;1994年7月,在揭阳海关西侧建设综合大楼,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其中底层开设揭阳市图书批发中心;1996年,又在榕城区新兴东路开设新兴分店。这一时期,各县级店也在积极进行网点建设,到1998年底,全市各新华书店的直属门市达到20个,镇级图书门市79个。
  为了进一步扩大新华书店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销售额,1995年7月,新华书店在榕城区学宫隆重举办了“揭阳市首届书市”。此届书市历时15天,有30多家出版社、发行所的近2万种图书参展,接待读者30多万人次,订货达到850万元,销售额达到34万元,取得了两个效益的双丰收。此后,书店还利用节假日、重大政治活动举办展销会,在市民中间掀起了一阵阵的读书热潮。
  农村图书发行一直是书店工作的重点。1992年,新华书店要求业务人员加强对农村销售点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市店与农村各网点的负责人签订合同,将一般图书的销售任务与教材、教辅读物挂钩考核,强化责任心。此外,书店还积极开展“送书下乡”活动,做好流动售书工作,组织农技、文教、生活、少儿、文艺五大类图书,分别到山区、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等地摆摊设点,方便读者购书。
  书店设于校园,探索发展新路子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受到网络书店、数字图书的冲击和读者阅读模式、生活娱乐方式改变等系列因素的不利影响,新华书店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书店开始进入探索、调整和转型期。
  据揭阳市新华书店负责人介绍,2017年,揭阳市新华书店完成改制重组,成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属下子公司。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及图书发行主渠道,长期以来,揭阳市新华书店始终坚守服务读者初心,坚持守法经营,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正版的图书及优良的服务,为传播先进文化发挥了阵地主导作用。同时,积极配合上级党委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做好政治理论读物的宣传发行工作,满足揭阳市各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学习需求,并致力于公共服务,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落实低保群体文化消费等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做好社区阅读室、单位智能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的配置建设;通过承办南国书香节、设立校园书店,举行形式多样的读书、赠书活动等推广全民阅读,营造崇尚阅读、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着力打造书香揭阳。
  在经营过程中,新华书店敏锐地发现,人们的阅读已不单单是到书店看书、买书那么简单,更多的人希望享受到温馨雅致的购书环境,甚至还可以舒服地坐下来喝着咖啡看书。于是,新华书店做出大胆尝试,在揭阳开设第一家校园书店——揭阳一中榕江书屋。该书屋总面积达240平方米,主要经营课外书籍、教辅书籍、文创产品和咖啡奶茶,重点服务于揭阳一中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书屋的整体环境涵盖了美学生活,让师生们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畅游书海,也为他们提供了文化滋养和学术交流的空间。兼具阅读分享和社交功能的榕江书屋,正是新华书店在新时期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新尝试。
  风雨飘零70载,新华书店有过鼎盛也有过失落,承载了无数读者的阅读梦,也在几十年的沉淀与变革中,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阅读记忆。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