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头条新闻
广东乡村振兴,有了“颜值”还需提升“气质”
发布日期:2018-08-15
  广东各地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失为一个让广大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的好探索。
  从城镇街区到田间地头,从大政方针到身边故事,从政策宣讲到文艺展演……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为了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打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中心”“讲习所”在广东各地红红火火地开了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目前,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向农村一线倾斜,很多原本贫困落后的乡村有了“颜值”。然而,相比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贫困更不容忽视,脱真贫、真脱贫必须实现“精神脱贫”,让乡村有“气质”。
  如何让广大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开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失为一个好探索。《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目前,根据中央和省文明委的工作部署,广东部分市县正在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传承岭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新时期佛山人精神”……走进佛山顺德区黄龙村,一阵阵悦耳的讲课声传来。黄龙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了加强农村党建、打造乡村振兴骨干队伍的基地。
  “农村党组织是领头雁,乡风要文明,农村党风政风首先要文明。”黄龙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仇培东告诉《南方》杂志记者,黄龙村从6年前的发展较慢村、软弱涣散村,转变成为党委领导有力、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和谐稳定的发展典范村。这一过程中,党风政风的改变,由此带来乡风的转变功不可没。
  经济领跑的广东,精神文明不能“荒芜”。既要有物质的小康,也要有精神的小康,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东省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目前,广东城乡“两个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农村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陈规陋习抬头,特别是在粤东西北的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方面,与珠三角差距明显。
  “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两年多的时间,把乡风文明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帮助农民补齐‘精神短板’,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乡风民风好起来,投资兴业才有基础、产业兴旺才有希望;只有农民的净化绿化美化意识好起来,乡村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才更可持续;只有农民的尊德守法意识强起来,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形成;只有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
  6月20日,省文明委在佛山市召开全省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现场会。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傅华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和省文明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部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推动全省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在此背景下,省文明委提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旨在为农民群众搭建一个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学习宣传平台。
  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多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十九大精神在广东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传达到广东广大农民的心坎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振兴讲习中心、幸福习学堂……目前,广东各地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约而同地探索出相似的模式和举措。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为例。省文明委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传思想、传道德、传文化、传政策、传科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讲透彻,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讲深入,把党的政策讲清楚,把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讲充分,把文明礼仪、道德规范、文化传承讲明白,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讲文明树新风,艰苦创业、勤劳致富。
  在场地方面,省文明委提出,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建设,做到有阵地、有队伍、有课程、有制度。“宣讲阵地也可以延伸到田间地头、树下河边,群众在哪阵地就建到哪,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让群众听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此外,省文明委还提出,要转化提升农村道德讲堂,积极开展省市共建、校地共建,整合各级各部门资源,排好课程、错峰使用,实现互促共进。
  基层群众亟须听到党的好政策、党的好故事,这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纷纷成立的主要因素。在佛山,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区领导班子带头组建百姓宣讲团,以“学讲话、讲故事、谈感受”等形式深入村居开展宣讲2200多场;同时,利用有线电视、“村村响”以及全市1500多家政务新媒体,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传播到万千农户。
  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同时,乡村的“气质”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茂名茂南区牙象村党支部书记陈学明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在讲习活动、基层治理的不断助推下,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牙象村曾经的一些“上访户”成为了“文明户”,曾经的“上访村”也变成了“和谐法治村”。
  在佛山禅城区紫南村,通过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好人好事等的系统生动展示,使得这里的淳美乡风更加彰显,曾经的弱村、乱村一跃变成了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最美村镇。
  文明实践在基层遍地开花
  “村村有传习站,处处闻文明声。”《南方》杂志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在广东大部分农村地区,一间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在遍地开花。
  在惠州市博罗县,378个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且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在全国文明村镇观背村,文明实践站以传统文化和乡风文明为主打特色;在贫困村三水村,文明实践站重点向党员和村民代表宣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聚焦精准脱贫……
  在茂名市,依托现有的“一村(居)一传习所”“一支部一微宣讲员”等基层宣讲资源,茂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建设新时代乡村文明实践中心,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打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最后一公里”……
  在阳江市,依托镇街党校,在基层创建乡村振兴讲习中心(所),形成了“镇街党校培训党员、讲习中心培训群众”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实现了基层党员和普通群众教育培训的全覆盖……
  《南方》杂志记者留意到,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该会议强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要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南方》杂志记者/陈健鹏 通讯员/李浩凌 发自广州、佛山、茂名等地

来源:广东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