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揭阳酱油厂:社会主义改造拓开新天地
发布日期:2021-04-06
  解放了!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
  在揭阳、普宁和惠来3县,广袤的农村呈现一派欢乐的气氛,人人分田地,家家耕种忙。剥削农民劳动力一下子成了过去时。在城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如火如荼地进行。
  那一场有条不紊推进的变革,已经过去近70年。
  2021年春天,我们走进档案馆,走进当年脱胎换骨走过来的企业,去了解那段轰轰烈烈火红的历史。
  记者 池 妍
  场景  社会主义改造炼出“揭阳酱油”品牌

  揭阳市酱油厂。

揭阳酱油厂、味精厂产品。
  位于榕城区西马街道西关的揭阳酱油厂,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据档案资料记载,1956年,揭阳县榕城镇32家豉油作坊、商店合并组成揭阳榕城酱油厂。当年,揭阳榕城酱油厂成立时,有工人83人,固定资产原值1.08万元,年产酱油565.60吨,产值34万元。60年代以后,“公私合营揭阳榕城酱油厂”改名为“地方国营揭阳酱油厂”,生产的酱油产品靠商业部门包销,所用的原料也靠商业部门供应。到了1979年,揭阳酱油厂在榕城西郊建置酱油生产新厂区,经过短短3年时间,建成初具规模的酱油企业。“揭阳酱油”成为名闻遐迩的揭阳名优产品。
  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到国营,跟揭阳酱油厂一样的,还有一大批这样的企业。
  据《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揭阳县历史(1949~1992)》载,从1954年夏开始,揭阳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县委成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加强领导。1955年2月,揭阳县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调整部分国营门市,合理分配货源,救济一些困难私商,调动私商的经营积极性,活跃城乡交流。6月中贯彻执行中央的“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成立揭阳县对私改造办公室,镇成立工作队,区成立工作组,采取合、并、带、转、整等具体措施,依靠工人阶级,向资本家宣传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重要性,教育资本家解除顾虑,促使资本家自愿申请合营。
  揭阳县对私改造分两批进行,第一批为榕城镇、磐西、玉湖、新亨、磐东、蓝东、梅北、梅东、安乐、渔湖、炮台、地都等11区1镇。第二批为棉湖镇、横江、河婆、南联、新龙、五联、凤江、卅岭等7区1镇。改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准备阶段,宣传发动,开展调查,摸清情况,制订改造方案。调查内容是全行业户数、从业人数、资金、营业额、费用、工资额、盈亏情况改造方案包括人员安排、商业网点设置、组织清产核资小组人员。第二步是合营阶段,清产核资定股定息;改组内部,调整商业网点,安排人员,由资本家自填、自估、自核、自报,工人或店员监督,各家商号代表互为评定。商品估价以国营商店为标准,定股定息,统一印发股票;做好人事安排,成立董事会,处理编余人员。第三步是整顿巩固阶段,建立制度,安排营业。至1956年,揭阳县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业方面,把全县211户雇员10名以上,分布在织布、火柴、烟丝、造船、酿酒、酱油、玻璃等14个行业的企业和30家私营工厂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合营资产43.4万余元,私营股份占86.15%,安排从业人员2419名,其中工人1831名,私方人员588名。商业方面,纳入各种改造形式的有7436户10135人,占总户数的88.89%,总人数的89.41%,其中公私合营1785户3580人;参加合作商店2172户2620人;共负盈亏合作小组441户492人;各负盈亏合作小组2041户2179人;经销、代销997户1264人。
  讲述   从私营过渡到集体经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陈文昭(右)讲述20世纪50年代揭阳社会主义改造历史。  阿 龙 摄
  谢老伯,榕城人,今年79岁。在解放前,谢老伯一家在店马路(今思贤路东段)经营两家绸缎布匹生意,在1954年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他母亲通过自报财产,进行核资评估后,以股份形式归入国营饮服单位。跟谢老伯和他母亲一样,当时,榕城的店员伙计全部转为集体、国营企业职工,老板也变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当时人们的政治觉悟与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人看到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壮大,人们民主专政日益巩固,越来越认识到在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接受改造,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还切身感受到在接受改造中,通过国家赎买、统一安排和分配,得到了实际的好处。” 榕城区老促会副会长、《榕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委会成员陈文昭向记者介绍。
  揭阳县实行工商业合营以后,迅速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和对私方人员的安排。在核资上,基本做到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在人事安排上,贯彻全部包下来的方针,量才录用,全部作妥善安排。在合营工业企业588名私方人员中,安排县工业综合公司副经理1名、正副厂长20名、正副股长或车间主任19名、一般职能人员52名,安排生产工人496名。合营后,还进行改组,加强领导,同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发挥全体职工及私方人员的积极性,企业出现新的气象,工业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商业经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陈文昭说,这个改造是必要的、是成功的,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我们党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成功地执行了对民族资产阶级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表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
  延伸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3县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征程

揭阳县糖厂。

揭阳县氮肥厂。

揭阳县电力厂动力车间。

揭阳手表厂车间。

榕城工艺服装厂车间。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展,普宁县、惠来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迈开了步伐。
  据1995版《普宁县志》载:1953年全县私营工业32家,从业874人。其中电力工业1家3人,砖瓦业2家88人,棉织业14家552人,烟丝业1家81人,酿酒业6家54人,炼乳业3家35人,碾米业3家34人,焚制品业2家27人。1955年碾米业先行公私合营,以后对全县私营工业户进行清产核资、人事安排、清理债务债权、经济改组、定股定息。至1956年1月,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全县私营工业由23家合并为5家,从业786人,其中资方128人,工人658人;资方人员按“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政策,安排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企业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制度。
  据2002版《惠来县志》载:1956年在对私改造的高潮中,全县私营的酱油、酿酒、烟丝3个行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建立了公私合营惠来酱油厂、酿酒厂、烟丝厂。同时接管了神泉、狮石、周田3户私营粮食加工厂,改建为周田粮食加工厂,并把靖海供销社的粮食加工组转为靖海粮食加工厂。这些粮食加工厂,由县粮食局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57年底,全县已有国营粮食加工厂6家,县办地方国营厂2家,公私合营厂3家,职工总数151人,企业规模较小,但生产扎实,经济效益好。
  至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达到高潮,揭阳、普宁和惠来3县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版部分相片资料选自1993版《揭阳县志》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