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最美人物
服役期间邹小辉奔赴前线英勇参战,退伍后他立志创业终有所成,回到故乡他积极支持乡村振兴
好男儿退伍不褪色 情系山村助力振兴
发布日期:2021-07-20
邹小辉(中)正在察看茶树长势。

邹小辉创办的种植合作社。陈路文 摄
  记者 张夏阳 通讯员 毛建中 霍世超
  揭西县坪上镇新月楼村,一个深藏于大山之中的宁静山村,蜿蜒的石内河潺潺流淌、绕村而过,清澈的河水哺育了一代代淳朴善良、正直勇敢的山里人。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曾是党领导进步力量开展革命工作、进行武装革命斗争的热土,革命先辈在这里播下的红色种子,融入了村民的血脉代代相传。退役军人邹小辉,就是一名传承了这种红色基因的新月楼村村民。他秉承父志从军报国,服役期间远赴边疆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保家卫国无惧战火纷飞;光荣退伍后,他发扬革命军人敢闯敢拼的优良传统,不甘平庸勇闯商海,面对挫折却迎难而上,多年拼搏终有所成;年过半百之时,他回到深山里的故乡,带领村民开山修路,创办农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业,与山村群众一道走上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
  子承父志入伍从军  英勇参战保家卫国
  邹小辉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他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地下交通员,长期为在南阳山区及周边的大北山区、大南山区一带开展武装斗争的革命队伍提供经费筹措、物资保管输送、情报信息传递等帮助;新中国成立后,邹小辉的父亲离开山区,被安排到其他地方工作。
  提起自己的老父亲,邹小辉说:“父亲的革命经历不仅是他最为珍重的记忆,更是我们家最为宝贵的财富。他一直教育我们,要牢记党的恩情,要永远听党的话,时刻都不能忘记:是党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邹小辉介绍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他参加革命的故事,尤其是协助革命队伍开展武装斗争的场景。由于从小接受红色思想的熏陶,邹小辉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长大要参军报国的想法;念完中学之后,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他选择入伍从军,成为一名年轻的战士。1980年底,邹小辉通过严格审查被批准入伍,1981年初正式到连队服役。
  在部队服役期间,邹小辉充分发扬山里人吃苦耐劳、踏实勤恳的优秀品质,不管是思想政治学习还是军事理论学习,不管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专项技术培训,他样样都不甘人后,项项都想争到先进。时至今日,邹小辉身上仍然有这股不服输、不认怂的倔劲儿。他说:“当兵的就是要勇字当头,就是要争一口气。”正是凭着这股拼劲,新兵训练期间,邹小辉各项指标在连队中都名列前茅,并被选拔参加汽车兵培训。在那个年代,能够成为一名汽车兵,必须各方面表现都相当优秀。
  1984年,邹小辉所在部队根据上级指令,开赴前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战场上,邹小辉与战友们肩并肩英勇战斗,胜利完成多次作战任务,为捍卫国家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守护边疆安宁奉献出青春与热血。同年,从前线凯旋的邹小辉光荣退伍,被安排到地方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基层税务部门的公职人员。
  艰辛创业不惧失败 多年打拼终有所成
  在邹小辉退伍到地方参加工作之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创业大潮滚滚而来,年轻的邹小辉那颗不甘平庸的心随之躁动起来,催促着他下海弄潮。
  “那时候,上班每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因为家里穷,单纯靠几十块钱的工资,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好日子。眼看别人做生意,一个月赚到的顶自己一年甚至几年的工资,我就坐不住了。我觉得,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上班一个多月,我就决定辞职下海。”邹小辉回忆说。
  与许多创业者一样,邹小辉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他这一路,前半程走得是磕磕绊绊,历尽艰辛。
  第一笔生意,邹小辉从南方购进上千件“太空衣”(棉夹克)运往湖南,本来以为那一年天气寒冷,这些广东产的太空衣一定会非常热销,谁知道事与愿违。“一开始,销售情况还是不错的,买的人不少,谁知道没过两天,就不断有人要求退货。”邹小辉说。原来,由于对产品的材料、工艺一窍不通,他采购的太空衣全是劣质产品,不仅材料质量差,生产工艺也不过关,导致顾客购买后纷纷要求退货;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冬天湖南天气寒冷,人们穿着的衣物较多,太空衣作为外套必须相对宽松,而这批衣服的尺寸普遍偏小,根本不适合穿着。满怀掘金热情的邹小辉,不仅没有挖到传说中的“第一桶金”,反而是掉进了现实中的“第一个坑”。这笔生意,他赔了将近1万块钱,在那个年代,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本钱,是他在战友及其他亲戚朋友中四处找人好不容易才凑起来的。
  卖太空衣赔了钱的邹小辉并没有就此认输。“那时我就一个想法,一定要把赔的钱赚回来,不仅要把别人借的钱连本带利一分不差地还回去,还要赚回自己的一份。”邹小辉回忆说。为了把钱赚回来,邹小辉又瞄上了第二个项目:搞运输。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财、物的大规模流动,搞运输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似乎好运并不会那么轻易降临到邹小辉身上。他选择的是客运行业,从1986年开始直至1997年,十余年时间中,邹小辉艰辛拼搏、苦心经营,无奈“发家致富”的目标却一直在前方。那些年,他注册公司、成立车队,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却未能获取多少利润,赚到的钱基本上只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折腾那么多年,钱没存多少,就是够养活公司养活家庭。”邹小辉坦言。
  事业的转机终于到来。长期跑运输的邹小辉不时需要应酬客户,经常要进出酒楼饭馆,1997年,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不,试试餐饮服务业。邹小辉本来就是一个想到就干的爽快人,当年,他就在普宁流沙开起了一家餐馆。在下海十余年之后,正是这家餐馆为邹小辉带来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由于环境卫生整洁、产品美味可口、价格实在适宜、服务热情周到,再加上“店老板”邹小辉好客直爽、诚信经营,餐馆很快打开了局面,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此后他回乡投身乡村振兴、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积累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心系桑梓回乡发展  扶农惠农助力振兴
  2014年,邹小辉回到自己的故乡新月楼村。“这里有我的根,有永远忘不掉的乡愁,随着年龄增长,对故乡的感情日益强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父亲在这里从事革命工作,这里是他战斗过的热土。但是,由于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山村的经济一直没能得到很好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质量还很一般。所以,当我有了一点点能力的时候,我就想要回到故乡,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尽最大的努力帮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回乡之时,邹小辉已年过半百。
  回到新月楼村,邹小辉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大家修路。进出村庄的道路,这些年来已经越修越好,他要修的,是山上的路。新月楼村是个山村,许多农副产品都要种在山上,以往日常管理、果实收获,村民们都要靠双脚走路,不仅辛苦而且工作效率极低。为了方便村民上山下山,邹小辉投入上百万元,带领村民在峭壁上凿石修道,铺就一条3公里的“绝壁天路”,方便村民出入。“现在看到的路,是我们用双手修出来的,现在看到的梯田,是我们用钩机挖出来的。”邹小辉说。邹小辉为改善山村交通条件付出的努力,不仅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好评,带动了大家共同参与,而且引起了关注,受到了政府的肯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拨出专款支持新月楼村修筑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邹小辉个人投入资金在内,至今新月楼村投入小坳峰山道路改造工程的资金已达数百万元。
  要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们富起来,单单修路还不能解决问题。邹小辉又干了第二件事:依山靠山发展种植业。他经过调查,发现新月楼村小坳峰山产有野生金花茶。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珍贵品种,高品质的金花茶可以卖到几千块钱一市斤。于是,在继续修好山路的同时,邹小辉注册成立了“揭西县恒辉种植专业合作社”, 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招聘新月楼村的留守老人和中年妇女等闲置劳力前来帮忙种植、养护、采摘,帮助村民们增加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此外,他还请农科专家对当地的山体土壤进行研究,大面积引进种植优质单丛茶,采取纯生态、无公害方式,开展茶叶生产。“目前我们还在积极准备开展优质青梅生产项目,承接政府扶持青梅产业发展有关项目。到时候,形成以金花茶、单丛茶、青梅等三大项目为主的大规模特色种植产业,村民们的收入一定会更快增长。”邹小辉充满信心地说。
  除了修山路、办合作社,邹小辉还用心为村民办好第三件事:无偿支持村政建设及其他公益事业。“在本村的内外乡贤中,邹小辉不能算是最有钱的,但对于村里各项公益事业来说,他却是最乐意出钱也最敢出钱、出最多钱的。”新月楼村的负责同志介绍说,连年来,邹小辉先后无偿捐赠的款项已有近百万元,这还不包括他投入修山路的资金。近年来,新月楼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敬老院及体育健身广场等项目建设,都得到了邹小辉的资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全力带动本村村民致富,邹小辉还热心为同处大山之中的邻近乡村群众解忧。与新月楼村仅有一山之隔的普宁市梅林镇徐良山自然村,村民出行上高速公路,必须绕行约17公里的山路才能抵达高速口。为了方便该村群众出行,带动经济发展,邹小辉和新月楼村干部主动与徐良山村协商,由邹小辉投入启动资金,在两村之间的山坳处打通一条水泥公路,该村干部群众对此十分欢迎,表示愿意无偿出让修路用地。目前,这段公路已经完成土方修筑等主体工程,计划于近期浇筑水泥路面。公路修好后,徐良山村群众借道新月楼村,只需约3公里多即可进入高速路。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