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65)
港墘:从港湾小村到城市花园
发布日期:2021-09-01
  从钓鳌桥往东,沿临江南绿廊东行2.4千米,来到北河大桥下,再过滘园南下,折榕港路190米,就来到榕城区榕华街道港墘社区境内,4幢高耸的农民公寓矗立于榕港路南侧。2021年初秋,记者一行走进港墘,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8个社区,也是进入椟松境内的第一个社区。
  西至榕华大道,北至榕港路,东至椟松小学,南至港墘新区,是港墘社区居委会的管辖范围。
港墘社区位置图。阿龙 制图
  记者 池妍
  椟松郑姓繁衍至港墘
  在第63站“江南”和第64站“榕华街道”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椟松郑姓的由来。而港墘郑姓,正是这支郑氏的传人一部分。
  北宋末年落居新亨椟松村的郑叔成,被郑氏后人尊为椟松一世祖(开基祖),但椟松何时迁至揭阳县城东隅,当地郑氏群众没有考证出来。埔上村是新亨椟松郑氏落居的第一站,在1998年《椟松乡志》编修的谱牒中,郑叔成至埔上村第7世的世系失考,而港墘村的谱牒,则从郑叔成至第12世的世系失考,存留在族谱中的首位可考先人为第13世郑必径(熙字辈)。倘从椟松一世祖郑叔成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其父郑伯舆逝世后葬于海阳县蓝田都狮岗径(今属揭东区新亨镇),郑叔成迁此守陵算起,以一代人30年通俗计法,第13世距郑叔成约为360年,则郑必径居住在港墘的时间,当在明朝初期。我们再据《椟松乡志》记载复算一下:在该书成书的1998年,椟松已有第30世孙章字辈出生,29世之间相距约870年,北宋绍圣四年距这个推断相对接近。因此,郑姓迁来港墘村的时间,当在明初。
  港墘得名于北河小河汊
  在清代的地方志上,已有埔上、椟松和港墘几个村子的名字。埔上是在城郊荒埔洲地上居住垦殖而得名的,椟松则是将新亨原居住地的名字“搬”到新落居地上来的,那么,港墘又是如何得名的呢?
  北河的一条河汊,在这一带蜿蜒流过,由南而北注入北河,在接近河口处时,折流向为东西走向,再在靠近马牙渡口处(今北河大桥南引桥)注入北河。这条不知名字的小河汊,在椟松郑氏落居后,就被称为椟松港——有了名字。
  潮汕人称小河汊为溪、窖、港等,因叫法不同,意义也不一样,而港是小船避风的水域。上面谈到的这个小河汊在河口处拐了个弯,其实也正成为小船避风的理想场所。或许此前的小河汊有别的名称,但它可能会被称为某某港,椟松郑氏迁来了,并成为旺族,因而就被称为椟松港。
  对于这条小河汊的描述,《椟松乡志》称:椟松港直达西头、港墘、巷畔。港墘、巷畔昔皆四面环水。昔年“大八桨”木船可直泊埔上、港墘、巷畔。
  潮汕人称器物的边沿为“墘”,如碗墘、鼎墘(锅沿),进而称自然实体附近地带为墘,如溪墘、海墘。位于椟松港——或许还在被称为某某港时——旁边的地域,于是就被称为港墘了。
  从多姓村形成郑姓单一村落
石门楼。曾为石姓群众居住地。阿龙 摄

红门楼。曾为洪姓群众居住地。阿龙 摄
  港墘村的名字,在清雍正、乾隆两本《揭阳县志》中,均出现于渔湖都图上,紧挨着埔上、椟松两村。这说明,3村均作为单独的建制,自清代就已经形成了。
  郑姓从新亨椟松村迁入县城东隅的渔湖都极西地区,在埔上村立足后就向西部一步步拓展。按理说,埔上是郑姓立足县城东隅的第一站,如果郑姓族人想将椟松的村名移植至新落居地上,埔上就应该是改名椟松最理想的地方,但偏偏郑姓在落居繁衍后,在西边新置的村落上取名椟松,这前后倒置的原因,或许只能这样解释:埔上原来已有他姓聚居,郑氏迁入,在未形成大族之前,不可能自行改变村名。而椟松则是后来郑姓西拓新置的村落,遂可以自行命名,因此,椟松的名字,才迟缓一些时间从新亨“搬”入县城东隅。
  同样的道理,与埔上、椟松紧挨着的港墘,在郑姓西拓之前,也有他姓聚居。港墘社区今存有红(洪)门楼、石门楼,当地社区干部称,以前为洪姓、石姓居民聚居地,这就证明了,至少到清末,港墘村还有部分他姓群众居住。
  在几百年的繁衍中,郑姓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港墘、椟松和埔上最终形成郑姓单一村落,尔后,3村群众继续西拓,又创立了西头村。进入民国时期,作为村名的椟松名字被置换为巷畔,而椟松则成为4村的总名。今天的4村,实际上已经由自然村演变为单姓片村,也即为椟松郑姓的4个片村。
  我市著名学者、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解释了自然村、行政村和片村之间的关系。他说,自然村就是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则是以行政手段设置的村落,方式可以为析分,也可以为组合。如自然村落过于庞大,为方便管理,析为两个或者更多的行政村,如锡东、锡西和锡中,如乔东、乔西和乔南;如自然村过于偏小,则将两三个或更多的村组合在一起。片村则是同姓村子中相对独立的一片,可以是行政村,也可以是行政村下的片村。就椟松而言,民国以前是自然村,新中国成立后曾设置为大队,属行政村,在原来的4个村子成为行政村后,又恢复为自然大聚落(自然村),4村则同时为4大片村。而就港墘来说,清至民国时期为自然村,后来发展为椟松郑姓的一个片村,设置为行政村、社区居委会之后,依然是一个片村的模式。
  从农村建制到社区建制的跨越
港墘郑氏祖祠,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村公所办公地。阿龙 摄

港墘社区居委会办公大院。阿龙 摄
  从清代地方志的地图开始,港墘一直是农村村落的建制。
  1950年11月,椟松和义和两村由渔湖区划入其时的榕城市管辖,与东郊村共3村合置为松义乡,隶属北关分区管辖。1953年夏,椟松一度析回渔湖,但1958年9月再度划入榕城人民公社,隶属东郊管区。这8年间,港墘为松义乡辖下的一个农业合作社(高级社),并于1956年3月在社设立起党支部。
  回归榕城人民公社东郊管区后,港墘设为东郊管区辖下的一个连队。1961年9月,东郊管区析为东丰、埔上、巷畔、港墘、上义和、下义和6个大队。自此椟松分为埔上、巷畔和港墘3个大队。港墘成为行政村的历史,自此开始。
  1981年1月,港墘由大队改置为村。
  1992年6月,港墘划入新设置的榕城区榕华街道,成为其时所辖4村4居委会中的一员。
  2005年,港墘村委会改置为港墘社区居委会。
  据港墘社区党委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郑泽春回忆,港墘村自设为大队起,一直在寨内祠堂办公,20世纪90年代初迁至进安街211号办公。1992~1995年榕华街道机关曾入驻村委会办公大院,与村“两委”合署办公。
  50年时空变换,农村为城市全覆盖
2017年10月,进安街假山最后的时光。网图

      港墘俯瞰图。郑楚藩 摄

  椟松港注入北河河口,21世纪00年代建为滘园,今为江南社区管辖范围。阿龙 摄
  农场建为学校,可说是今天的港墘辖域内城镇化的第一个项目。
  20世纪70年代,椟松4村在位于港墘村祠堂埔的椟松农场上建起了椟松学校。尔后,历经50年海内外乡亲的不断捐资扩建,这所学校已经成为4村小学生的共同学府,为桑梓兴学育才做出了贡献。
  80年代,“农民洗脚上田”,港墘的城镇化步伐加快,椟松路和进安街先后铺筑为水泥路,港墘连接县城两大干道榕华大道、新兴东路(今进贤门大道中段)的道路实现硬底化,两路与两干道之间的区域也建起了一排排五六层的商住楼,称为港墘新区,并迅速形成商业街区,成就了毓秀路、进安街、榕港路等一批商业网点。在天福东路与进安街路口建造的假山,一度成为港墘的城市化标识。
  90年代,建市设区,港墘的城市化跃上快车道,农田和旧屋舍被一栋栋高层建筑“全面覆盖”,就是进安街假山,也在2017年底的天福东路延伸工程建设中,走进了历史。
  如今,走在港墘社区,气派的农民公寓排列整齐,水泥路面宽阔整洁,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休闲广场花红柳绿……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00多户居民乔迁社区农民公寓。
  据了解,港墘旧村改造项目是榕城区中部片区城市更新改造主要项目之一,位于榕华街道西北部临江南路以南、榕华大道以东的港墘旧村片区,占地总面积73.61亩,总投资约5亿元。32.04亩村集体用地转建设用地和41.57亩的“三旧”改造用地被开发建设为A、B、C、D一共4个地块。其中,地块C规划建设成4幢27层的农民公寓,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建成后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给港墘社区682户、3200多名居民,用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郑泽春说,港墘原来管辖的范围挺广的,曾经是西至榕华大道,北至北河,东至椟松小学,南达进贤门市场。随着城市化的扩展,周边增设了进安、进东、江南等多个城市社区,这其实也是城市进步的一个体现。他说,今天的港墘社区辖域0.3平方千米,有进安街东区、西区、港墘新区等6个居民小区,现有户籍人口699户、3420人。社区集体产业以幼儿教育、商铺为主,辖区内共有商户800多户。榕华大道、天福路、进安街、进贤门大道为辖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社区居民多从事商贸、工业生产。
  “港墘从纯农业的村庄转变到今天的城市中心,当年纯农民的港墘社区居民住上电梯房现代农民公寓,这是900多年前老祖宗们想都没想到的事。”郑泽春说。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