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揭阳】一头龙狮、一只白鹤,背后是揭阳的一段故事
发布日期:2022-01-13
从遍布南粤的舞龙舞狮
到稍显小众的鹤舞
广东人对这类民间艺术的喜爱溢于言表
甚至连健康码上也要放一只小狮子头
广东各地多有自己对龙狮的演绎
而在揭阳的小伙伴眼里:
——什么,舞龙不都是带火的吗?
——什么,狮子头不是绿的吗?
——没看过鹤舞?立刻带你去看!
烟花火龙
九节长的游龙蜿蜒盘旋
龙身上覆满了金色、银色的烟火
锣鼓阵阵,爆竹声声
彩龙腾跃飞舞
口吐火球,身喷烟火
火树银花,气势非凡
烟花火龙(摄影:郑力子)
揭阳的烟花火龙,俗称“烧龙”,以乔林乡的烟花火龙最为著名。相传,明代盗寇蜂起,屡犯村境。乔林人英勇反抗,数次击退敌人的围攻。村人为欢庆胜利而制作龙灯,舞龙庆祝,最终衍化为今天的烟花火龙。2008年,乔林烟花火龙“舞”进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到了腊月里,人们就开始制作龙灯。竹篾作龙的躯体,丝绵纸糊成龙灯,再涂绘鳞甲、云朵、八宝、太极等,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蛟龙就这样诞生了。从农历正月初一起,人们开始游龙、舞龙迎春,全龙分九节,至少要十多位健儿擎举舞动。正月初五至初九,龙灯上陆续被安装上各式各样的烟花。
到了初十晚上,附近的乡邻乃至从外地专程赶来一睹烟花火龙风姿的游客聚集在准备好的场地周围,人声鼎沸,观者如堵。舞龙的健儿燃起烟花火龙,场边数炮齐鸣,彩龙腾跃飞舞而出,口吐火球,眼射青光,身喷焰火,尾垂绿烟。龙珠导舞,蛟龙冒烟吐火,冲云穿雾,腾跃盘旋,犹如真龙奋身云海,搏爪夺珠。这时,火炮声、锣鼓声、人们欢呼声互相交织,一片热闹欢腾的喜庆景象。
青狮舞
青色狮头狰狞刚猛
两道白眉更添威严
伴随着时疾时徐的鼓点
毛茸茸的大“狮子”闪转腾挪
忽而腾跃飞扑
忽而左顾右盼
神态如生
赢得喝彩阵阵
青狮祈福(摄影:郑楚藩)
青狮俗称“青狮白目眉”,也称“开口狮”,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狮,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制作过程和舞狮技法上,都和流传于北方的北狮和广东地区的南狮有着明显的差别。除了习武强身和娱乐外,揭阳人还为青狮舞寄托了驱逐疫鬼、辟邪纳福的期盼。到现在,揭阳市榕城区还有舞青狮的传统习俗。狮舞(青狮)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狮表演 (来源:揭阳市榕城区青狮文化保护中心)
青狮舞的青狮是由传统手工制作而成:先用木头做支架,然后用牛皮纸一层层由内向外涂贴,达到一定厚度后再涂上颜色,画出狮的额头、牙齿,再雕刻出狮的鼻孔,最后再安上狮的耳朵和用兔毛制成的白眉,再辅以狮被和狮尾。成品青狮前额突出、鼻孔粗大、眼似铜铃,长须鬈发,威猛雄壮,独具潮汕味道。
青狮舞的主要动作为“打狮节”,又称“咬虱”或“套头”,相传共有18节:狮咬脚、狮咬虱、睡狮、狮翻身、踏七星、踩八卦、狮过桥、耍狮、救狮、桌上功夫、桌上探井、狮切血、咬水果、抢金钱、咬青、狮接礼、拜庙、四门到底。
青狮表演 (来源:揭阳市榕城区青狮文化保护中心)
青狮舞是揭阳地区独有的一种群众历史文化财富,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配以气势磅礴的潮洲大锣鼓,狮子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青狮表演越来越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活动。
青狮舞(摄影:涂英鹏)
鹤舞
夜幕降临
白羽游走在彩色灯河间
翩翩白鹤,衔花而来
衔来又一岁的安平丰饶
鹤舞表演者模仿白鹤起舞的各种姿态(摄影:苏爽)
相传,惠来县葵潭镇苏氏家族的祖先受仙人战胜邪魔解救乡民、玉帝派七只白鹤口衔吉祥花朵、庆贺乡民从此平安祥和的民间传说影响,于清乾隆年间始创了名为“瑞鹤献宝”的鹤舞,且一直只在家族内传承,近代才逐渐流传到潮汕民间。后来,这只白鹤还随着惠来人的脚步“飞”到了海外华侨华人社区,更成为了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葵潭鹤舞的主要道具是鹤灯,用竹篾扎成,鹤头红色冠顶,嘴含一束鲜花,鹤身装裱丝纸,贴上羽毛状的白、绿、灰、黑各色布片,模拟出鹤羽的色彩,翅展近1米,长长的鹤脚向后收起作飞翔状,头部和体内各置烛火照明。表演时,左手操作鹤体及双翅,右手操作鹤头及颈项,上下左右都能灵活舞动,姿态优美,栩栩如生。
惠来鹤舞(摄影:苏爽)
葵潭鹤舞多在春节、元宵等节庆中表演,不受场地限制,表演空间灵活,在夜间演出时效果最突出,如流星璀璨,颇为壮观。表演时需鼓乐手6至8人,擎灯者20人,舞鹤者7人。擎灯的“金童玉女”,高举宫灯、鲤鱼灯等10对各式灯具围成一个大圆圈,7名舞者举着7具鹤灯居于中央,然后按顺序分“瑞鹤起舞”、“瑞鹤迎春”、“瑞鹤献宝”及“七鹤归岽”共4个舞段进行。
鹤队在执花灯者之间穿插舞动,鹤舞表演者时而弓腰,时而挺直腰板,使鹤队现出波浪状。群鹤伴着鼓点,时而呼朋唤友,时而展翅飞翔,时而安稳从容、低首回旋,时而兴高采烈、引吭高歌。动作流畅自如,风格挺秀活泼,气氛热烈祥和。
一头龙狮、一只白鹤
背后是揭阳的一段故事
揭阳的风情与记忆
或许就藏在那烟花、锣鼓与鹤羽中
来源:方志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