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贤德故事
从艺36载坚守初心,孜孜以求,木雕艺人陈泽铭获“国匠杯”金奖 匠心独妙铸木雕精品
发布日期:2018-11-07

从艺36载的陈泽铭一直秉持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坚守工艺第一的雕刻理念。

  陈泽铭创作的《龙虾蟹篓》在2018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评比中荣获金奖。

  陈泽铭修复的广州陈家祠大神案封板。
  陈泽铭设计并主持制作的《真武灵应木雕组画》。
  日前,由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主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支持的2018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国匠杯”评比结果揭晓,揭阳普宁的陈泽铭创作的素木雕作品《龙虾蟹篓》斩获金奖。从修复广州陈家祠神案封板到主持制作佛山祖庙大型木雕组画,从国内外的寺庙、祠堂工程到屡获工艺美术行业奖项,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诠释着陈泽铭对潮汕木雕技艺的坚守和热爱,也展示着他不忘初心、传承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因料施艺” 不落俗套
  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海洋文化特色十分突出,水族海鲜自古至今都成为木雕艺术表现的题材,而以“鱼虾蟹”为主角的立体摆件通常是篓中藏篓、多篓相叠,展示着潮汕木雕的巧夺天工。“蟹篓木雕是潮汕木雕的代表作之一,代表着农民喜获丰收,也因蟹是横着行走的,所以作品又寓意着纵横四海,八方来财。”陈泽铭介绍,本次获奖的《龙虾蟹篓》作品与往常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其不落俗套,“因料施艺”。
  作品高2.1米,原料是一块呈“人”字形的樟木树头,并带着树根,个别地方保留树皮。陈泽铭根据木料的形状进行精心设计,把树根作为主体的支撑,底座水花飞溅,水草摇曳,小鱼悠游。主体结构是爬满龙虾和蟹的一大一小两个蟹篓,两条篓绳在两篓连结处打了个结,悬空弯曲,柔软逼真。“蟹篓”编纹织、眼精致纤巧,四面可观,玲珑剔透, 7只龙虾和21只螃蟹疏密有序,动感十足,情趣盎然,整件作品布局精妙,生动活泼,巧妙生“险”,造型新颖,独具特色,再加上没有任何拼接,也不施加髹漆贴金,刀纹木味清晰可见,更添了朴素净雅之美。果不其然,这件作品在博览会上广受好评,从众多名师精品中脱颖而出。
  坚守初心不忘传承
  作为普宁“木雕世家”的第五代传人,陈泽铭对雕刻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和理解能力,外表斯文有点安静的他,只要一拿起雕刻工具就立刻平添了几分精气神。斧凿铿锵,木屑纷飞,思如泉涌,灵感不约而至,一件件充满灵气的艺术作品,就在这种艰辛和愉悦的交织中诞生出来。从艺36载,他一直秉持着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坚守工艺第一的雕刻理念。他带着他的团队从国内的乡间祠堂雕到国外的大型寺庙。2016年,陈泽铭凭着两块木雕残件和两张模糊的老相片,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成功修复“状元游街” 大神案封板,在陈家祠留下了揭阳“印记”;今年4月,他设计并主持制作《真武灵应木雕组画》大型木雕组画,在遍布佛山古建筑木雕的佛山祖庙留下了潮汕木雕的印记。他在深圳文博会上“小试牛刀”便连续两年斩获殊荣。
  在陈泽铭看来,手中小小的刻刀连系着家族几代人的信念,自己有更多的责任将潮汕木雕这项古老技艺传承并发扬光大。尽管经受着工业时代潮流的冲击,陈泽铭却不愿意以利益的多寡去降低对木雕工艺的要求。“以最好的工艺回报客户,奉献社会。”是陈泽铭一直坚守的理念。
  如今,他有着一个70多人的团队,每年承接10多个祠堂、庙宇等工程量,不为订单而头疼,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随着时光飞逝,老一辈技艺精湛的木雕师傅,如今大多已年过花甲,子女不愿他们再干粗重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行业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愿意去学习看似繁重而经济利益匮乏的传统行业,陈泽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就是木雕技艺的发扬与传承。“现在学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非常担心,”陈泽铭说,虽然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进入这个行当,但是他绝对不能让传承几代的木雕技艺在他这辈断掉,他规划着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木雕,将家族的手艺一直传下去。他也规划着开一个木雕展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潮汕木雕这个古老的行当。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