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古风存 千年文脉韵悠长
发布日期:2022-09-19
揭阳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拥有全国第二大孔庙——揭阳学宫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建筑群;这里有千姿百态、光彩照人的民间文化艺术,拥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量令人陶醉的民俗民艺,被誉为“国画之乡”“小戏之乡”;这里的玉文化令人着迷,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玉都”“亚洲玉都”,来自世界各地的翡翠玉石原材料,在这里得到最精美最上乘的加工……所有这些文化符号,凝聚起了揭阳开放通达、兼容并蓄、古风古韵的气质,并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古韵留腔,袅袅沁人心
国家级非遗“潮剧”。
漫游在古城一条条老巷子里,每当听到悠扬的潮剧声响起,内心无法抑制的乡情随即涌动。每逢时年八节,揭阳城乡各地更是潮音袅袅,将观众拉进充满喜怒哀乐的戏本之间,折服在潮剧独属的魅力中。
揭阳潮剧,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清两代,邑民对戏剧、音乐、潮州歌册的爱好如谷菽之于三餐,尤以戏剧为最。1958年在渔湖西寨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手抄南戏剧本《蔡伯喈》可以印证,早在明朝中期,揭阳城乡各地就有潮音戏活动。光绪年间,揭阳戏班如雨后春笋,多达几十班,有“戏县”之称,当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苏六娘》《荔镜记》《金花牧羊》等,这些节目因其内容精彩、演员唱念做打功夫老到而深受城乡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许多剧目至今仍为保留节目。到了民国时期,揭阳城乡各地更是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戏班,每逢各种传统节日,抑或是各种婚丧喜庆,各乡村及大户人家纷纷请戏班搭台演戏,许多毗邻乡村群众争相前来观看,自发品评各个潮剧班的优劣。新中国成立后,潮剧在揭阳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壮大,一时之间,揭阳境内几乎每个乡镇都建立起了潮剧演出队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揭阳潮剧的创作和演出十分活跃,先有小戏《李队长筹粮》上京调演,使得揭阳小戏创作和演出蜚声省内外,揭阳遂被誉为“小戏之乡”;再有《丁日昌》《桑浦山花》晋京演出,使揭阳潮剧饮誉京华;后有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原型,排演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在全市巡演8场,全市超过6万党员干部观看演出,盛况空前。
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陈联忠在《大国赤子》中饰演黄旭华,他组织有关专家编纂《揭阳潮剧辞典》,并在去年开始,拍摄“揭韵潮风”潮剧表演程式和经典唱段短视频,植入揭阳古城景点元素,扩大潮剧艺术传播,助推活力古城建设。正是有一群像陈联忠这样优秀的戏剧家为我市的潮剧事业传承发展尽心竭力,如今的揭阳梨园婆娑,潮音不断。
精雕细琢,巧手造万千
金漆木雕。
玉雕。
嵌瓷。
站在城央,任由潮音缠绕在耳边,尔后抬头,向周围寻找这座城的文化具象,穿梭其间,处处牵扯出千百年前的繁华风光。只见关帝庙前厅梁架上的木雕精美,拜亭梁架上的“半边蟹篓”雕饰独具匠心;城隍庙屋脊嵌瓷精妙传神,栩栩如生;进贤门楼前的石狮顾盼有情;街上行人的玉饰玲珑通透,高贵典雅……揭阳这座古城的文化,竟是 “精雕细琢”出来的,在古朴中透着时尚。
“揭阳木雕以精雕细刻闻名,主要以通雕最为特色,如神器用品有馔盒、香炉罩、神龛和椟仔等,家居装饰有屏风、挂屏、挂落等,款式众多。”53岁的陈德丰是惠来县一名优秀木雕工作者,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多年的从艺历程中,他潜心钻研,精心雕刻独具特色的木雕作品,推动木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陈德丰告诉记者,木雕是揭阳源远流长的民间手工技艺,揭阳木雕更是久负盛名的潮州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阳最早的木雕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在揭西金华镇发掘到的独木舟两舷的越式图案,年代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清中期,揭阳名匠黄开贤首创“半畔蟹篓”,并创造“毛尾”雕刀,解决了多层镂通的技艺难题,为当今闻名中外的“虾蟹篓”立下大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量古建的修缮、仿古建筑的兴起,建筑装饰木雕得到复兴,同时,适应市场需要的木雕摆件也成为创作的大项。
与木雕一样,石雕、嵌瓷、玉雕、剪纸、彩画等揭阳本土传统技艺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成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烁着历代先人的智慧之光。特别是,揭阳玉雕技艺汲取了潮汕传统的木雕、石雕、刺绣等手法,同时还借鉴南派、北派玉雕技艺的精华,取长补短,形成了阳美翡翠玉雕细腻,形象逼真,奇、巧、精、特的风格特点,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古朴的揭阳古城披着时尚的霞光,赢得“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等美名。
“金玉之乡”是揭阳阳美玉都的美誉。早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揭阳阳美的部分村民就利用农闲时间收购旧玉器加工,由此开始了阳美翡翠玉雕的历史。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善于经营的揭阳人发现了玉器市场的潜在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揭阳玉器市场形成了这样一个特点:阳美、乔西、乔南三个村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翡翠、白玉综合市场,揭阳玉雕种类齐全,造型设计精雕细琢,玉雕“揭阳工”在业内独树一帜,享有盛名。目前,我国90%的中高档翡翠饰品都出自揭阳,揭阳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翡翠玉石加工贸易中心。
多彩民俗,风情传古今
国家级非遗“英歌舞”。
国家级非遗“青狮”。
(衬底相片)国家级非遗“乔林烟花火龙”。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象征吉祥、欢乐,寄托着人们驱邪除恶勇于进取的愿望;别具一格的祈福民俗活动行彩桥,体现了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祈求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以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开展的乔林烟花火龙,其意为度厄运,祈求平安兴旺、吉祥如意;独具特色的灯杆彩凤,是揭东区曲溪街道、云路镇江姓乡村共有的民俗,用以纪念他们的先祖、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
这些著名的揭阳民风民俗,记载了揭阳地区人文历史的发展,是揭阳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历代揭阳人纯朴、勤劳、智慧的文化印记,也连结了海内外揭阳游子的家乡情谊。在古城的民风民俗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青狮”亮丽显眼。无论是行彩桥、烟花火龙,抑或是各种节日庆典,都离不开“青狮”的身影,寄托着人们驱魔辟邪、纳福迎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源于揭阳榕城南门孙氏的青狮表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广东地区三大狮舞种类之一,孙淑强是“青狮”第三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遗“青狮”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青狮舞是古城独有的一种群众历史文化财富,融舞蹈、杂技、武术于一体,配以气势磅礴的潮州大锣鼓,狮子威风凛凛的百兽之王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揭阳的青狮,从古城舞到了珠三角地区、上海世博会,从市级非遗舞进了省级非遗,再跃上国级非遗,青狮表演越来越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项活动。”
揭阳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座城市散发的独特魅力,也是每一位揭阳人增强文化自信的原动力。当前,揭阳大力推进活力古城建设,推动揭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幅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绚丽画卷,正徐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策划:袁惠亮 吴 嘉
统 筹:蔡逸龙 黄 鹂
文 字:徐剑萍
摄 影:郑楚藩 涂英鹏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