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和忠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翻阅揭阳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看到,揭阳人在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也积淀起了丰富的孝义文化。从庄严古老的祠堂到一条普通的小巷,从流传千年的优秀民俗文化到凸显信义的侨批局,从流芳百世的忠孝义士事迹到当代道德模范的精诚大爱故事,无不彰显着揭阳这座城市重孝敬义的文化气质。而这份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始终传承发扬,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揭阳人爱国爱家、奋发向上,为揭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古祠传承孝义精神
在揭阳古城里,遍布着大大小小78座祠堂和家庙,对于揭阳人来说,这一座座雕梁画栋、飞檐翘壁的祠堂无不具有非凡的意义。这些祠堂不单单是宗族宗亲联谊的纽带,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其背后流传一代代的孝德、忠义传家的故事以及所宣扬的忠孝、仁义精神,更是后人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真实的文化符号。
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永革社区石狮桥边的名贤公祠,是一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老祠堂,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59),是为了纪念南宋名贤黄焕国。南宋绍定二年,黄焕国和弟弟黄时晦同登进士,历官汀州(故治在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通判,在平定“虔寇之乱”中立下功勋,被誉为“闽西生佛”,明清以来的广东省、潮州府及揭阳县三级地方志,无一例外地为他立了传。黄焕国为人忠正宽厚,为官廉明清正,恩垂汀州子民,泽布汀州治境,由之而誉播汀州,其子孙后代便建造了“名贤公祠”以纪念他。
同样受百姓世代传扬敬重的还有明末“戊辰四俊”之首——郭之奇的故事。在明朝,郭之奇官至福建提学使,南明时追随桂王及永历跋涉于粤桂南交一带,抵抗清廷,不幸被诱捕之后,铁骨铮铮、拒不投降。清康熙元年(1662)八月十九日,郭之奇在桂林被杀,以身殉国。临刑赋诗,以明忠贞不渝于朱明王朝之志,被后世尊为“南国文天祥”。 如今,郭之奇留下的太史第、金马玉堂、郭氏宗祠等建筑群成为了东门直街东段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宝贵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忠贞爱国、忠勇义烈的风骨与气节被传颂至今,备受后人景仰。
揭阳独特的祠堂文化,记述着祖辈筚路蓝缕、开疆拓土的业绩,蕴藏着深厚的本土水源的亲情良知,记录着孝义传统文化的脉搏,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古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
民俗延续孝义之风
“竖灯杆升彩凤”这一独具本土特色魅力的民俗活动,蕴含着对忠孝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一枝枝竹竿,一只只“彩凤”,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也延续着绵长的孝义之风。
孝义文化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是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揭阳独具本土特色魅力的民俗活动中,同样蕴含着对忠孝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其中,尤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竖灯杆升彩凤”习俗最为独特耀眼。
据悉,“竖灯杆升彩凤”习俗由来已久,世代相传,是揭东区曲溪街道龙砂和云路江氏族人用以纪念他们的先祖、南宋爱国名相江万里。据介绍,江万里的老家是南康军都昌,即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时为宋末右丞相的江万里带兵抗敌,不幸被俘,但其誓死不投降,还投江殉国。历经战火的江万里子孙先后几经辗转,最后隐居揭阳龙砂。传说江氏传至十一世祖时,族人在江边发现凤栖竹林,念及先祖江万里平生喜凤,江氏后裔就用“竖灯杆升彩凤”的形式来纪念先祖江万里,表示不忘先祖,世代相传。
“竖灯杆升彩凤”习俗每12年举办一次,每次持续1个月,举办该习俗时家家户户用一根十多米长的毛竹,尾部留着竹叶,竹尾挂灯笼,灯笼上方挂着一只五色“彩凤”,凤下挂着风铃,风一吹,“彩凤”转动,铃声清脆悦耳。白天,一枝枝竹竿,一只只“彩凤”,一家连一家,极为壮观;夜里,灯笼和“彩凤”上安装的各式闪灯一齐亮起,形成一座色彩斑斓的灯城,远远望去,蔚为壮观。
江氏族人表示,先祖的爱国壮举感动并激励着后代子孙,通过“竖灯杆升彩凤”习俗来纪念祖先,也对后辈起到教育作用,希望后辈能够铭记祖先的生平事迹,同时发扬光大祖先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为家乡、祖国做贡献。
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竖灯杆升彩凤”这一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很好地诠释了“孝”字的丰富文化内涵,经过历史的积淀以及代代传承,与现代文明交相融合,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批局”诠释信义之道
日前,一首原创潮语歌曲《红头船》登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唱出了潮汕人冒险拼搏、同舟共济、诚实守信的“红头船精神”,而节目导师更是直接点评这首歌把潮汕人的“忠孝礼智信”的精神气都表达出来了。
红头船承载着满满的思乡情,成为海外潮人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亲情纽带,也延伸催生发展了规模庞大的“侨批业”。揭阳历史上先后出现了70余家大小侨批局,其中,魏启峰批局享誉南洋和潮汕地区,逾百年光景,跨越3个朝代,魏家6代人操持着批局,将远赴海外谋生计的华侨的血汗积累及殷殷牵挂源源不断地送回到家乡亲人的手中,在潮汕的侨批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魏启峰批局前身森峰启记1879年始创于揭阳县榕城镇(今揭阳市榕城区),原与汕头森峰批馆合资,后改组为魏家独资,陆续在潮汕地区创建魏启峰批局、万丰发侨批局,在香港创建榕记批局,在新加坡创建新峰栈批局,形成一个以经营侨批为主,兼营土特产的国际性金融网络。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魏家6代人秉持守信重诺宗旨,把一封封家书连同一笔笔批款送到侨眷手中,一笔不漏、分文不差,并通过多种创新经营,使整个侨批汇寄体系完整而缜密,保证批银的安全寄送。同时,批局急侨眷之所急,常常为华侨垫付批款,还不畏艰难险阻,在抗战时期加入了“东兴汇路”,在战乱中保证万无一失地将侨批送达侨眷手中,拯救了万千侨眷的生命,深受海内外乡亲的信赖和赞许。不仅如此,魏启峰批局还有满满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捐赠钱物支持国家。
如今,虽然侨批及批局已成为时代的记忆、历史的见证,但其中蕴含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故土、回报桑梓、精忠爱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到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传承精神涵养新风
孝与义,是揭阳这座城市千年不变的文化根基,早已根植于城市灵魂深处,形成了行孝仗义、包容大气、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城市气度与文化涵养。当下,揭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爱国守法、热心公益的社会风尚,并将它深深铸入城市精神中。在我们身边,就涌现了这样一批批敬老重孝的模范和榜样。
揭阳监狱民警古初升,父母年迈且身患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需常年服药治疗。弟弟身故,弟媳遭受沉重打击导致身体不好,家中还有5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和1个嗷嗷待哺的幼儿,全家11口人仅靠他一份工资维持生计。即便生活重担都扛在古初升身上,但他仍乐观面对,努力完成“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伯父”的角色,全家人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家庭氛围十分和谐融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古初升充分利用休息时间陪伴父母,处理好家中的大小事务。2022年临近春节,古初升的父亲不慎摔倒导致肩膀和坐骨受伤,因高血糖不能动手术,只能躺床静养,他每天早早起来帮老人洗漱,晚上帮老人抹脸、擦身、翻身,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了老人家,为了不让老人寂寞,古初升夫妻俩还带着小孩在老人床前陪他聊天、唱歌,通过逗笑老人以减轻他的痛苦。古初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美德,也感动了身边的人,入选了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孝老爱亲好人。
第五届揭阳市玉德人物陈婵芳是村里为人称赞的孝媳妇,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却身体力行践行孝老爱亲的美德,用柔弱的双肩撑起苦难的家庭。陈婵芳33岁丧夫,面对3个年迈的老人和2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以及一大笔给丈夫治病的债务,她硬是靠着低保金和打零工的收入,咬紧牙关承担起家中重担。十几年来,陈婵芳辛苦劳作,勤俭持家,对家中3个长辈始终奉亲如初,并独自将一对儿女抚养成人,从不叫苦喊累,她的爱心和孝心感动了父老乡亲,左邻右舍称她是一位贤孝皆备、淑德可风的道德典范。
在这座城市,还有许许多多的凡人善举无时不刻在上演,一股股暖流汇成蓬勃向上的力量,滋养人心……
● 讲古话旧
“孝义巷”的由来
位于榕城区思贤路西段南侧的孝义巷。
“孝义流芳,千古美谈,阿嫂好心,老幼赞扬。”这是榕城区新街孝义巷人喜欢唱的一节民谣,念起这节民谣,就会使人想起孝义巷的来历,这里有一段拾金不昧的故事。
相传在清咸丰初年,在这条巷的巷头,有一位中年寡妇开了一间小食店,因为买卖公道,生意做得很好。有一天,一位外地客商路经榕城,来到小食店吃点心,吃饱后因急于赶路,匆忙之间竟把一个包袱遗忘在店中。
过了一年,这位客商又来到榕城这间小食店,边吃边问店家:“一年前我遗忘了一个包袱在贵店中,不知可曾收留着?”那妇人不假思索说:“包袱是有的,但不知客官的包袱是什么颜色的?”客商连忙回答说:“是用蓝色土布做的,里面有白银一百两。”妇人一听,立即进内室将包袱拿出来。客商打开一看,见包袱里的白银分毫不少,十分感激。
经过细谈,客商方知妇人丈夫早丧,上有公婆,下有幼子,为了养活一家老小,才开起这间小食店,内心更加敬重她,遂欲将白银送给她。但妇人连连谢绝,说:“物归原主,是正经正理的事。”可客商却一片至诚,送上白银五十两,说留店家日后为公婆送终之用,妇人这才把白银收下。
此事一经传开,人们都称赞这店家孝义贤淑,便把这孝妇所住的这条小巷称为“孝义巷”。
“东兴汇路”的历史
位于榕城区思贤路西段的魏启峰批局旧址。
东兴汇路,是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在原有侨批递送渠道中断的情况下,以诚信为立业之本的潮帮侨批业者为救数百万侨眷于水火,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开拓出来的跨国侨批递送秘密通道。该汇路西起广西东兴,连接越南、泰国等南洋(即东南亚)诸国;东至汕头,向潮汕、兴梅及闽南部分地方扩散,始于1942年春后,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底结束。
当时,魏启峰批局急侨眷之所急,派人冒险突破日伪军的重重封锁,几度把侨批由香港经海路偷渡到汕尾、甲子,再从陆路转往兴宁、揭阳,将侨批分送到侨眷手中,以解燃眉之急。尽管魏启峰批局成功突破了日军初期的封锁,但是所解付的侨批不仅批量少,而且极其危险。后来,在安南(今越南)批局同行的帮助下,魏启峰批局“东兴汇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于1942年春开始,将海外侨批汇集到安南海防,再越过国境线于广西东兴镇通过广东省银行汇往广东兴宁(东兴、兴宁均为国统区),由魏启峰批局驻兴宁办事处派专人领出,经丰顺、汤坑、玉湖至榕城解付,负责这一业务的批局职员一路翻山越岭、忍饥挨饿,还要避开军、匪侵夺,每一次都要历尽千难万苦。由于当时整个潮汕地区其他批局的汇路基本中断,海外侨胞的侨批均由东兴汇路抵达。
东兴汇路的开通不仅为梅州、潮汕一带的华侨家属解了燃眉之急,成了拯救百万潮汕侨眷的“生命线”,也为国内带来可贵的外汇收入,同时还将海外爱国侨胞捐献和援助的抗战物资及商品源源不断输送到国内,支援了中国的抗战。
总策划:袁惠亮 吴 嘉
统 筹:蔡逸龙 黄 鹂
文 字:潘彬彬
摄 影:郑楚藩 吴雁云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