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明城市
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优秀文化
——第八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扫描(下)
发布日期:2023-05-08
  ◎篮头村吴氏宗祠(存著堂)
  吴氏宗祠(存著堂)位于揭东区月城镇篮头村西南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坐北向南,建筑面积605.8平方米,为面阔五开间、三进、二天井、一拜亭、四廊二房布局,梁上刻有动物、花纹等吉祥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人文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解放战争时期,村民吴坤泉、吴木龙、吴乙居、吴林梅秘密与潭王村王德、棉树村林任海进行革命活动。为了鼓励发动更多的村民参加革命,在存著堂内开办夜校、农民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吴氏宗祠对研究老揭阳县红色革命精神传播和革命历史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和保护价值。
  ◎狮头梁氏宗祠
狮头梁氏宗祠。
  狮头梁氏宗祠位于揭东区月城镇双河村狮头经济合作社,宗祠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为六世祖刚直公所兴建,已五百余年历史。宗祠为二进一天井二廊一拜亭布局,面阔13.9米、进深26.9米,建筑面积373.91平方米,堂前阳埕宽9.43米,长15.6米,面积147平方米,为明中期宗祠建筑,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宗祠保存大量明代石雕、石柱、石鼓,线条简约大方,整体庄重严谨,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尽显明代中期工艺特点。该宗祠对研究明代潮汕宗祠、古建筑的营造风格、建造工艺及历史文化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坦公祖祠(卅岭与梅北武工队活动旧址)
  坦公祖祠(卅岭与梅北武工队活动旧址)位于揭东区霖磐镇桂西村,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历经多次重修,现保存清时期建筑风格及构件。坐东北朝西南,为青瓦硬山顶单山凹肚门的二进一天井二廊二房一拜亭布局,祖祠面阔3开间(11.26米)、进深14开间(27.06米)、建设面积304.7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古朴大方,建筑档次规格高。石雕、木雕、嵌瓷、灰塑、彩绘、梁柱等饰件精工细作,色彩绚丽,充分体现了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45年12月,中共揭阳县委秘密成立,在当时上级党组织和揭阳地下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地秘密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由于桂西村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溪,卅岭与梅北武工队选址“坦公祖祠”作宿营地。该祖祠是一处研究揭阳地区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发展和斗争的遗址,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保护价值。
  ◎荣祖公祠(敬德堂)
  荣祖公祠(敬德堂)位于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老寨内,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坐西北朝东南,为青瓦硬山顶、四垂带、单山凹肚门,二进一天井二廊二房布局,面阔5开间(15.7米),进深13开间(26.62米),建筑面积418平方米。公祠秉承了传统的营造法则,格局规范,装饰技艺因集中当时揭阳内外名匠施工,十分精美,为榕江流域同期建筑的代表作。公祠保存大量清代石雕、石柱、石鼓,线条简约大方,整体庄重严谨,古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尽显清代后期工艺特点,对研究清代潮汕祠堂的营造风格、建造工艺及历史文化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庵后高氏宗祠
  庵后高氏宗祠位于揭东区埔田镇庵后村围龙屋内,始建于明代。坐西向东,为单山凹肚门、2进1天井2廊2房布局,宗祠面阔5开间(13.6米),进深11开间(21.16米),建筑面积287.77平方米。高氏宗祠位于围龙屋内中轴线,四周180多间民居围绕呼应;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设施配套齐备。该宗祠是揭东地区唯一建于围龙屋内的潮汕传统祠堂的古建筑,对研究潮、客古建筑文化建造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吴氏公祠(潮揭丰边第一区政府成立旧址)
  吴氏宗祠(潮揭丰边第一区政府成立旧址)位于揭东区埔田镇长岭村,始建于清初期。坐东南向西北,为面阔三开间(11.76米),进深九开间(14.63米)的二进一天井布局建筑,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整座宗祠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古朴大方,建筑档次规格高,置歇山顶。整座建筑石雕、木雕、灰塑、梁柱等饰件,充分体现了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特点,精工细作,色彩绚丽,具典雅的建筑艺术之美,艺术价值较高。长岭村在抗战时期曾为潮揭丰边区人民政府驻地,1949年1月,潮揭丰边区的第一个区级民主政权梅北区政府在长岭村吴氏宗祠成立。该宗祠是一处有研究揭阳地区及整个潮汕地区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发展和斗争的重要遗址,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淡浦村叶氏家庙
  叶氏家庙位于榕城区东兴街道淡浦村南浦围,始建清代末期。坐北向南,为二进厅格局,进深19.3米,面阔16.5米,家庙面前有宽敞阳埕,正堂“树德堂”面阔三间,五进深。整座建筑木雕彩绘、嵌瓷装饰简朴大方,颇有潮汕祠堂建筑特色。该家庙为淡浦村叶氏族人为纪念族贤、清末反封建义士敦良公、顺史公而建,为清代始建,民国重修的祠堂,新中国成立后,淡浦、凤潮、沟尾、东阳等村子的学生都在这里就读,是淡浦村育人基地,也是研究本地区族群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
  ◎南平古驿道路亭
  南平驿道古路亭位于榕城区仙桥街道篮兜社区紫陌山阳南平驿道中段,是篮兜村爱国华侨、“新合顺”批局创始人郑振嘉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捐建,郑振嘉之子郑殿英民国三十八年(1949)重修,郑振嘉之孙郑武京2005年进行再次重修,使古路亭完整保存至今,传承了祖孙三代人修建古路亭的传统美德。路亭宽5.7米、深6米、面积34.2平方米,贝灰墙、钢筋混凝土屋顶,亭内铺石路面和南北门匾,是古驿道的代表性建筑,是行人、商旅、流浪者、农人、樵夫休息之所和投宿的理想家园。该路亭现状保存完好,真实反映当时的路亭格局功能与近代钢筋混凝土建造技术,是揭阳地区存量较少较完整的南粤古驿道遗址之一,是宣传老一辈华侨艰苦创业史和爱国爱家史的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社会文化研究价值。
  ◎乔西仁安里
  仁安里位于揭东区磐东街道乔西村,由乔林二十一世祖学莪公裔孙合资于甲子年(1924)动工兴建。坐西朝东,整座建筑群由一座面阔七开间、进深十一开间的三进二天井祖厅、一座趴狮、四座四点金,四包巷,一后包巷,一阳埕及四门楼组成,总占地面积约7800平方米。各个厅堂的屋顶脊梁,厅门墙壁都以嵌瓷和灰塑装饰。厅内雕梁画栋,描绘了历史人物、飞禽走兽、山水花鸟等各种吉祥图案。在前阳埕左边,有三间高端的二层洋楼,北面二层洋楼为钟楼。
  该建筑群现存结构完整,是潮汕地区经典“驷马拖车”布局民居;建筑型制典型,布局完整、周正,传统工艺与历史文化丰富,保存完好;造型结合东西方特点,门框造型样式多,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乔西林氏光茂公祠

乔西林氏光茂公祠。
  光茂公祠位于揭东区磐东街道乔西村岐山献瑞围,也称泰记祠,始建于民国初期,是泰记银信局创始人时籍公所肇建。公祠为单山凹肚门、2 进1天井2廊2房1拜亭布局,面阔5开间(15.25米)、进深 17开间(32.33米)、面积493平方米。清末戊戌变法领导者康有为先生与时籍公的第五子毓魁私谊,特为“光茂公祠”题匾,高邑、唐驼、曾熙等书法名家篆刻,祠堂内主体建筑都保存较好,灰塑、嵌瓷、木雕、彩绘与石雕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研究价值及保护价值。林氏先祖时籍在世时成立了泰记信局、泰记银信局,发行了货币、私票。光茂公祠对揭阳地区的文化及金融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修塘公祠
  修塘公祠位于揭东区桂岭镇福岗乡,始建于民国1926年。坐西南朝东北,为青瓦硬山顶四垂带,单山凹肚门,2进1天井2廊1拜亭2房布局,面阔5开间14.5米,进深15开间28.6米,建设面积为415平方米。公祠由陈义国儿子陈有光、茂耀、茂益,侄昌诚等,为纪念其父义国公,众兄弟叔侄齐心共建,因陈义国先生号“修塘”,祠堂取名“修塘公祠”。该公祠虽只有百年历史,但其营造工艺极为精美,保存了大量精美、完整的嵌瓷和木雕装饰构件及图案,其建筑型制、材料、构造、工艺等也充分反映了潮汕地区清代的风格,对研究本地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潮揭丰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七团成立大会旧址

 潮揭丰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七团成立大会旧址。
  潮揭丰边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揭东区新亨镇五房村,建于1999年,以缅怀为民族大义和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天同志为潮揭丰边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园区由五层台座和碑体构成,纪念碑弥座位于第五层台座后面11米处,弥座为三层,碑身呈四方体,高7.26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罗天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第七团成立大会旧址位于揭东区五房村客家围屋(重兴围)门楼,门楼坐西北向东南,三级台阶,面阔3.81米,进深4.21米,为青瓦硬山顶双垂带,由12幅水洗石堆朔的人物、花草、瑞兽等吉祥图案组成,大门上面石匾阳刻有“重兴围”三个大字。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宣布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1949年1月中旬,潮揭丰边县委根据潮汕地委、二支司令部的指示,将驻扎在五房山的潮揭丰边独立大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二支队第七团,同时在五房村客家围屋(重兴围)大门前举行二支七团成立大会。
  潮揭丰边革命烈士纪念碑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二支七团成立大会旧址是揭阳市、揭东区传播和教育培养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具有较高的红色革命文物历史价值。
  ◎古溪六世祖己三公墓
  古溪六世祖己三公墓位于榕城区紫峰山中段南面三台山中陵“向天螺”上,为元代古墓葬。墓主己三公是陈氏古溪族六世祖,生于公元1284年,卒于公元1335年,元朝岁进士。该墓葬为名地“向天螺”,山水形胜,风景优美,其营建反映了我国古代墓葬在选址、定向、与自然结合的高超水平。经历多次修建,已具墓园规模,有进山亭,墓道旁有莲花亭、荫松亭,墓前有众多石雕陈设。除墓葬主体外,周边的步道、荫松亭等配套建设为陈氏后人守墓、停歇、扫墓祭拜陆续所建,形成系统整体,至今仍在使用,维护妥善,真实传承敬祖重孝的优秀传统文化。墓地历代有守墓人,影响遍及海内外。该墓对于研究己三公其人其事,研究传承先贤传统美德,地方民风民俗,地方宗族联系,国内外宗族联系及发掘旅游资源等具有珍贵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揭阳现存为数不多的元代古墓葬,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林绍坚墓
  林绍坚墓位于榕城区地都镇南陇村桑浦蜈蚣山的东坡,是南宋嘉定元年(1208)所肇造。该墓坐西向东,墓前有蒙亨桥及石径、土地神位,面阔60米、纵深50米,墓葬以闽潮传统马蹄式三级三摆踢券面形式营造。历经明清修缮后,潮式元素增多,而主体却仍保留闽式特征,尤其是各摆(折)中采用潮式贝灰三合土夯筑,厚重坚实,沧桑感浓烈,是揭阳境内存量较少的闽潮宋式墓葬和宋代名人墓,对研究粤东沿海地区古墓建筑、墓葬文化以及潮汕民俗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墓主林绍坚,原籍福州,进士出身,累官侍御史、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后卜居潮汕,子孙散居揭阳、海阳等处。林在世时,曾施田6800余亩入潮州开元寺,又施蜈蚣山附近芒山一岭给揭阳古竺院以支持佛事费用。开元寺特设檀樾祠,以祭祀纪念林绍坚,800余年来从未停止。潮州府志、潮州开元寺志、揭阳县志、澄海县志以及地都区志等都为其立传。该墓墓主为宋代林氏名人,为潮州开元寺知名檀樾,对地域及后世影响深远。古墓葬本身为宋代营建,是反映宋代堪舆理论与实践的本地名墓,展现了我国古代墓葬在选址、定向、与自然结合的高超水平。现存地面构筑本体保存完好,环境关系保存完好。该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庄明川墓
  庄明川墓位于揭东区锡场镇华清村牛牯山南坡,是明末清初墓葬,占地150.4平方米,古墓分为坟丘、墓面、墓前广场三部分。墓丘呈圆锥形、体量庞大,墓面则由墓碑和版筑三摆踢组成,墓前广场由沙土铺成,没作硬底处理。墓面是核心所在,碑石高1.38米,宽1.62米,承载它的有高达80厘米,宽320厘米的祭床。墓主庄明川,本名登元,明儒士、崇祯癸酉举人,后来考上进士,是“揭阳先生”代表人物之一。该墓墓碑男女不循时制,夫妇俱书,而只于左方书写男方身份,右方空白,这是模仿嘉靖二十五年以前的做法,对于研究明清之际墓制的转变,以及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有较高参考价值。
       第八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图文资料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提供
  蔡烨华 整理
  林冬敏 制表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