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名中寄托贤德信仰——以揭阳古城为例
发布日期:2018-12-12
揭阳古城的宣化街,现在的中山路一隅。涂英鹏 摄
揭阳是贤德之乡。揭阳的贤德,并非只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人物事迹、历史进程、地名建构等一系列的具体事项上,是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也具有实在的取法、借鉴、启发等意义的,是多元一体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软实力。仅以揭阳古城历史地名的取命,就可见一斑。
彭妙艳
浓厚的忠君爱国信仰
忠君爱国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具有核心价值的观念。而在当时人的观念中,代表国家的皇帝是天之嫡长子,也即“天子”,或省为“天”,对于此“天”的尊崇,就是对最高统治者的礼敬。又因为清以前的首都,和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北方,因此,人们往往也就以:“京”“北”来代替、象征皇帝,也就是国家。在全国的各个城市中,自唐以后,都无一例外地建设“望京楼”、“拱北楼”,就是以此来表达对于皇帝、对于朝廷、对于国家的景仰。
揭阳也不例外。在民国以前,揭阳古城中的居民区共分七个“坊”(相当于后来的居委),其中一坊名为“朝天”(其区域为今所称“市尾”一带),就是表示仰望朝廷的意思。此外,揭阳北门的门楼称为“拱北”,与望京大致相通。与此同时,附近的渡口也称“拱北”(通对岸玉浦)。这些都是忠君爱国理念、信仰在地名上的具化。这是揭阳贤德文化的一个表现。
强烈的慕贤景贤信念
揭阳自从宋代即负“海滨邹鲁”“文物之都”的美誉,文化发达、人才辈出。于是慕贤、敬贤、求贤、进贤就成为揭阳不折不挠的信念。“贤”体现于取得功名上,体现于事业取得成就上,也体现于道德高尚上,有许多具体的载体。这在揭阳古城地名取名求贤若渴的表现上有着鲜明的反映。人所熟知的进贤门,以及进贤门前的进贤桥,还有后人以之命名的进贤居委,都是最直接的表现。
间接一点的,则是历史上七坊中的三个坊名。即解元坊、魁元坊和魁隆坊。明清时代的科举,省(乡)试第一名为“解元”。揭阳古城的这个坊名,不是实指该区域(今城隍前陈厝仓、陈泰兴一带)出过解元,而是以此表达对于科举成绩优异的追求。它如魁元、魁隆也一样。这里的“魁”也是考试第一的意思。
在西马路中段北侧赖蔡宫之东,昭武第之西,还有一条鼎甲巷。这个社区为蔡氏所居,蔡氏先人蔡颙为明朝景泰间举人,当过教官,以清廉享誉。有人以为鼎甲即指他的功名。其实这也是泛指、雅称,与潮州的“甲第巷”一样。“鼎甲”指其中有人取得功名的豪族大姓。唐人薛廷珪于《授韦韬光禄卿等制》中有“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就是这一意思。
这里顺便说及,旧城的那个“攀龙坊”,有论者以为系明末高攀龙曾经住过而得名。非也。此处是指依附有声望的人以居之义。其实也可归属于慕贤、景贤的范围之内。至于古城外的“景贤里”,那就更直接、明白了。
坚定的道德规范诉求
诚然,何谓“道”,古人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总体把握却是有的,那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或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也就是规矩吧。有规矩乃有方圆,社会乃能和谐安定,不然就会乱了套。
正因这样,古城把最主要的大街称为宣化街(就是现在的中山路),就是要通过广泛、大力、持久的宣传,使民众接受教化,归于道统的意思。
此外,也就是七坊之一“达道”的命名了。所谓“达道”,从“达闻天下,道法自然”而来。顾名思义,就是全面、深入地传播以儒家道统为核心内容的道义、道德与道理,使民知遵循,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打下坚实基础。这是对于贤的形成、发展的保障。道正德扬,则贤才乃能随之频出。
道固然出于圣贤的说教,也寄寓于神明的警示。这就是所谓“神道设教”。所以要达道,要宣化,还必须借助于神明。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清代中叶古城中12条主要街巷,其中有三分之一以街中所有神庙命名。即:学前街、关爷前街、城隍巷、木坑宫巷。“学”即县学,所供的是孔子及儒门各位先贤,“关爷”即北门关帝庙,所供的是关武圣,“城隍”即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三官诸神,木坑宫供奉的是介子推,各宫庙供奉诸神,都于历史上由信奉者赋予某些神功、神性与神职,这些都是统治者予以认可的可以诲民、范民、警民之“道”,所以街巷以神明之号为名,也就意味着承载了相关的道德教化、规范的功能。
除此之外,古城的不少地名,也都包含这样那样的贤德之义。好像七坊之一的“椿桂坊”,就是有着祝福性质的。椿、桂均是长寿之木,用于人借用为颂人长寿之词。北宋崇宁初,居住于常州新坊桥东的张彦直及其子张守父子为同榜进士。6年后,张守的兄弟张宰、张宦、张宇又同科中进士,父子5人两科金榜题名,乡里甚感荣耀,太守徐申遂在那里建坊旌表,取灵椿丹桂命名为椿桂坊。揭阳是否模仿于此,既表彰区域内科甲门第之荣,又激励居民努力拼搏,以创造成就,荣耀故里?应该不无关联。
贤德揭阳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时期、各个角落,形成整体,揭阳古城地名是其中一部分。作为一份遗产,保护与弘扬,在今日与今后,都不失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