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贤德故事
郑衡:揭阳知名归侨文史学家
发布日期:2019-01-09


1988年7月郑衡(左三)参加揭阳县侨史学会成立三周年纪念会。资料图片
  据《揭阳县续志》记载:郑衡(1916~1989)原名武绩,揭阳县仙桥篮兜村人。毕业于广州大学新闻系,历任韶关《时报》、越南《民主阵线》和《新报》、西贡《时代报》《南亚日报》《中华日报》等报社总编辑、社长、经理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在中苏友好协会学习两年俄文。1954年进北京翻译社工作,翻译出版有《英国近代史》《英国现代史》《印度近代史》,并担任《苏联大百科辞典》中文编辑。晚年为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1989年,经广东省省长叶选平聘为广东文史馆馆员。擅长诗词、书法,有作品入选各种碑林并获奖,诗作也常见诸报刊。有孙淑彦编辑印行的遗著《衡庐文集》行世。
  蔡幼芳
  前段时间,原揭阳县侨联副主席、揭阳侨史学会会长刘青山先生,转交我一份史料,内有《中南报》剪页复印件,刊载有长篇连载《前南北越左派文教主将——郑衡其人其文其事》,全文生动又翔实地叙述郑衡抗战后,在越南办报,为国家为民族争取自由的爱国历程。另有郑衡口述《坎坷道路》一文,以及郑祖逊先生写的《郑衡其人“一段古”》续讲。我细细研读这些文字,敬仰于郑衡先生昔年为国家为民族的自由解放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嗟叹于先生蒙冤入狱浪费报国大好时光,敬佩于先生晚年在揭阳文史及侨史方面所做的努力。
  少年立下报国志
  郑衡1916年出生于揭阳仙桥篮兜村,幼家贫,其父借债漂洋至印尼,以经营橡胶业起家。二战后,橡胶价格大跌,家庭破产父病丧,自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幸赖母亲贤良善教,常以岳飞“精忠报国”故事引导,给儿子种下爱国报国的根苗。8岁入乡学后,郑衡又考进揭阳一中求学。值“九一八事变”,郑衡在学校参加救国活动,受到进步教师邱及的影响,借读了史纳写的《西行漫记》。郑衡常于夜静放下蚊帐,秉烛夜读,竟将此书读了三遍,书中刻画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他非常佩服共产党人那种艰苦卓绝的精神,也树立了日后为民族求解放求自由的报国志向。
  1932年,郑衡奉母命结婚,生三子一女,皆以岳飞的字“鹏举”之“鹏”字,为其子女命名:鹏飞、鹏展、鹏伟、鹏霞,借以表明报国之志。1935年,郑衡在揭阳一中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法继续深造,遂于次年在家乡诚正小学教书。校长郑省一办学认真,思想进步,他为校门撰联云:解放人性,学做今人。他常与教师一起,批评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拥护共产党“安内必先攘外”的主张。郑衡深受熏陶,并激发进取求知欲,自修升大学考试大纲,常常学习至深夜,疲倦时就用凉水洗脸。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37年秋,郑衡前往广州赴试,被广州大学录取就读新闻系。
  抗日救亡不顾安危
  郑衡求学寄宿于广州靖海路,恰和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同一座楼,得以聆听张梦醒、杨朴和、陈卓凡、陈伊林等讲革命的道理,与他们讨论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有什么价值?如果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可耻的;如果不顾社会安危,只顾个人小家庭的生活,这与禽兽无异。人是万物之灵,应该为现在社会上千千万万被压迫的群众,求得解放。一个人应该像柯丹一样,撕开自己的胸膛,掏出自己的心脏,点火燃烧,让千千万万在黑暗中的人走向光明……郑衡决心将来也做一个这样有意义的高尚品格的人。
  “七七事变”后,郑衡在陈卓凡和张梦醒的介绍下,加入农工民主党,当即响应号召:党员必须奋勇争先,奔赴抗日前线。年底奉第九战区、游击副司令陈卓凡的命令,任揭阳县宣传队副队长。到揭阳后,郑衡忘我地工作,奔走各乡各里,以各地学校为据点,组织民众识字班,教抗日课本,写标语,演话剧,训练男女壮丁,抗战气氛搞得热火朝天。这期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揭阳县委员会成立,由省委特派员张梦醒委任郑衡为县委书记,郑玲(女,共产党人,揭阳青抗会创始人)任宣传部长,郑赤诚任组织部长。他们发展了数十位党员,举办了二期党员训练班,课本是《第三党与民族革命》《第三党与民主》。
  1939年春,郑衡考入广东省教育厅社会教育工作团,全团任务是宣传抗日,教育民众,办贫民学校,设流动图书馆,搞戏剧歌咏等宣传工作。此后,郑衡来到柳州,在第四战区干部训练团当中校教官,不久调升宣传队大队长,全队60人,主要任务是演剧、唱歌宣传抗日,办军民合作站,吸收进步人物,如林澜(解放后任汕头潮剧院院长)、林冰(解放后任贵州越剧团团长)。宣传队所到之处歌声激荡,《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我们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响彻桂南城乡。他们演出《大地黄金》《婚礼进行曲》《秋收》《草木皆兵》等进步剧目,也参加西南戏剧展览会,演出《雾重庆》,很坦然地讽刺国民党官场“前方猪瘦,后方猪肥”。在这里,郑衡结识了田汉、欧阳予倩等戏剧界先进人物。他们三过昆仑,演《昆仑颂》,参加昆仑保卫战,也参加瞿秋白领导的保卫大西南的话剧和左洪涛领导的《国旗献金》。宣传队吃的是沙谷米,虽然生活艰苦,但精神却非常愉快。大家为了抗日救国,不顾个人安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值得一提的是,郑衡领导的宣传队驻于柳州玉窖街,每天清晨爬山练声时,常遇见一位神采奕奕的长者,也在山上锻炼。接触日久,得知这位很有风度的长者是被蒋介石软禁的越南人,名叫阮爱国。阮爱国常到宣传队,讲越南故事,分析抗日形势。郑衡也常邀请他到部队做客吃饭,参观文艺晚会,感情日深。一段浓情厚谊,郑衡完全不知道这位长者,就是越南的革命领袖胡志明主席。
  1944年,国军从贵州大撤退,敌人进攻桂林,郑衡全队被派往桂南前线,因找不到部队,辗转至广西百色候命。1945年春,郑衡被调任一五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转入广东茂名,招收进步青年参加政工队。8月,因郑衡床头放着罗瑞卿所著的《苏联红军中的政治工作》一书,遂被软禁。幸而师长张显旗与郑衡是故交,经他暗示部下姓邓的指挥官,放郑衡逃跑。张师长还赠1万元旅费,派2名卫兵以公务为名用吉普车送郑衡过镇南关,逃往越南河内。
  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河内人民欢庆抗日胜利,群众高举胡志明主席巨幅画像,郑衡至此方知:阮爱国就是眼前的胡志明主席!郑衡遂整装前往求见。胡志明主席接见并拥抱他说:“老朋友又见面了。”得知郑衡是来河内搞民主宣传的,胡志明立即指派内政部长阮德瑞与郑衡联系,并赠送一幢有36间房子的别墅给郑衡作为活动场所。不久,郑衡成立新地文化公司,自任社长,钟一鸣任编辑,出版《新报》三日刊。胡志明主席还派一位中央委员,替报社做翻译。报纸除了当地文章外,主要是介绍中国革命经验,如毛泽东的《论游击战争》、朱德的《论解放军战场》、《民主日报》社论等文章,都先后刊载在《新报》上。郑衡在河内开展进步的文化活动,也得到很高的礼遇。胡志明主席每次举行国宴和“九三夺取政权纪念日”的酒会,都请郑衡参加;每年孔子诞辰,还请郑衡同桌吃饭,为他夹菜……胡志明主席以一国之主与异国平民为友,显示出胡主席平易近人的高尚品格,也谱写出中越友谊史上一曲珍贵的诗篇。
  夕照余晖暖揭岭
  1949年5月,毛泽东进入北京,号召国外民主人士,到北京共商国策。其时农工党组织部副部长曾伟、何香凝也先后写信给郑衡,邀他回国参加会议。郑衡几经周折,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受到热烈欢迎。
  岂料命运多舛,郑衡空怀一腔报国热忱,此后却蒙冤入狱,历尽坎坷,令人扼腕。
  1982年春花盛开时节,中央宣布对郑衡平反昭雪,恢复职务,留北京工作。1983年,郑衡要求回广东,被安排在广东省文史馆当研究员,这无异于进入广东的“翰林院”,郑衡顿觉已得其所。每天到馆后,郑衡埋头看书学习,着力研究《清史》。不久,他撰写《丁日昌与洋务运动》一文,颇有见地地肯定丁日昌在清末搞洋务运动的功绩。文章发表于《广东文史》,引起史学界人士争辩,也成为后来开展全国性的“丁日昌思想学术研究会”的先导文章。
  1984年,怀着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愿望,郑衡回揭阳,着手组织揭阳一中校友会,创办《揭阳文史》专刊,参与成立侨史学会并任副会长,出版《揭阳侨史》刊物。他常常对文友说:如今是“雪消门外千山化”的大好时机,大家应多为地方文化事业,多做一点贡献,抢救遗忘的历史。
  1986年,郑衡和老战友陈昌文先生建立民盟揭阳支部,并担任支部主任,慎重地发展28位盟员。他先后举办书画展,义卖对联,办书画班,切实为地方文化做贡献。他平易近人的风度,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称赞。他应邀赴广州参加全国各界专家学者组成的“丁日昌思想学术讨论会”,大会肯定了丁日昌是爱国的政治家,也证实了郑衡以前发表的《丁日昌与洋务运动》一文的正确性。郑衡在文史界名望与日俱增,先后被《揭阳县志》修志办公室和揭阳历史学会聘为顾问,被汕头侨史会、汕头史学会吸收为会员。这年夏天,郑衡不顾病躯之劳,再次往香港,为故乡修祠建校捐资一事奔忙,又拜会了香港著名史学家饶宗颐,研讨史学问题;拜会著名老画家十万山人孙星阁,请他指点书艺,求知精神可见一斑。
  1989年,郑衡病笃,临终前追述生平历史:“回首前尘,我觉得一生无做坑人害人的事,而是对国家多少有点贡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抗日时期我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不顾个人安危与敌周旋。解放战争时期,我往越南办4家报纸,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解放后即应召回国参加建设事业。但不幸的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浪费我报国的大好时光。喜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我昭雪平反,但是已年老多病,不能再为国出力了!尤其是未能看到国家‘四化’建设的实现,未见到祖国的统一,感到十分遗憾……”这段深情的遗言,高度概括了他一生为国的高尚情操,实是不可多得的仁人志士,临终犹发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叹语!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