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文动态
城市之美在于记忆的留存——第七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扫描
发布日期:2019-04-10

 郑厝池郑氏家庙。

  圣者古庙。

  吴履逊故居建筑群。

  兰香楼。
  图文资料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  提 供   蔡烨华 整 理、制 表
  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是区别于别处的重要标志。一城一村,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这才能成为它们的特色。文物,就是一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每个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都有一段鲜活的记忆,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光阴不可逆转,但通过文物保护,我们却可以留住城市发展的印记,延续历史的记忆。人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留下新的历史。唯有站在历史的肩头,我们才得以眺望未来。
  日前,市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第七批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2处,至此,我市拥有的市级文保单位达到了115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市的历史文物资源,共同来守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本期我们特别带读者一起走近它们。——编者
  ◎池内里李氏家庙
  池内里李氏家庙位于榕城西马街道滘墘池内里,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6),为三间三进土木结构建筑。其布局紧凑完美,石木构件工艺精致,且大部分主要构件都是清末始建时的原件,建筑装饰如嵌瓷、彩绘等巧夺天工,既具题材的丰富时尚,又容手法的多姿多彩,尤其是在时代气息浓烈方面,愈是同时建筑罕见,是清末揭阳经济极盛、祠堂建筑技艺达致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郑厝池郑氏家庙
  郑厝池郑氏家庙又名绵德堂,是郑氏家族奉祀祖先及先贤的场所。位于榕城区西马街道北市社区郑厝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清代揭阳名人郑大进倡议,郑氏族人集资创建;清光绪年间再次扩建,为三进厅二天井二从厝加后包对称院落布局,抬梁、穿斗式混合梁架结构,集石、木、灰雕等潮汕民间传统工艺于一体。该建筑是榕城区域内较大型的家庙,保留着较完整的清代建筑风格,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价值。
  ◎望龙头古建筑群
  望龙头古建筑群位于榕城区东升街道望龙头村内,包括桃源祖厅、从有公祠、土库、中宪第和有祖公厅,这些建筑物建成于清朝前、中、后3个时期,而建筑格局则囊括了清期逐渐定型的各个典型样式,对于研究展示清代以来榕江流域传统建筑的演变源流及丰富多彩的类型样式,都有较大的价值。桃源公厅是该建筑组群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清代中期,其格局为传统五间过,保留着木制的仪门和檐楹架构,是潮汕地区祠宅合一厝屋建筑的较早标本之一;从有公祠是清代中期潮汕祠堂的代表性作品,其民国中期重修时采用当时流行的“洗石”技术,也成一特色;其外的旧寨围墙形式和其内的土库建筑,对周边的客家建筑和珠三角广府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泮村王氏家庙
  东泮村王氏家庙位于榕城区东升街道东泮村东侧,始建于清初,光绪二年(1876)重建,为凹肚门、青瓦硬山顶、二进一天井两廊两房、两火巷格局,前为阳埕,配有照壁、石鼓、石狮。前厅凹肚门由16幅方形石雕构成,条纹清晰,形态逼真,有“韩文公冻雪”“状元游街”“花卉鸟兽”“福”“禄”等图案。祠堂堂号为“缵槐堂”,寓意子孙们要继承先业,拼搏奋进,再创辉煌。堂匾前悬挂盘龙圣旨牌三块,为清光绪年间振威将军王之福“恭承”。该家庙厅堂宽敞,石雕、木雕精美,是晚清潮汕地区小型祠堂庙宇中的代表作品,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沟尾春万公厅
  沟尾春万公厅位于榕城区东兴街道沟尾社区,沟尾村九包七以春万公厅为中心建筑,是一处典型的明式混合型大宅。该宅主体三进,并有两包巷。主体前排厅房9间,二、三进则各为7间,故名。整个建筑组群低矮而朴素,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内部房屋众多,且各成院落,适合家族集团的生活,是明代宗族聚落的遗存,对于追溯、研究明代以至清宗族生活形态,具有重要的标本价值。
  ◎山前古建筑群(含和乐公祠、省薇公祠、宗虞公厅)
  山前古建筑群(含和乐公祠、省薇公祠、宗虞公厅)位于榕城区仙桥街道山前村,为山前村陈氏聚会、议事、祭祀等活动的场所。该建筑群为山前陈氏的三座祠宇建筑,即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4)的和乐公祠、创建于清初的省薇公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宗虞公厅,皆为二进厅、拜亭加从厝的常规四点金格局。古建筑群建筑规制严谨,整体保存着比较完整的清代建筑风格,其石刻刀法流畅,木雕精美,灰塑、嵌瓷、彩绘等工艺精湛,是晚清民国潮汕建筑艺术的汇集处,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建筑艺术价值。
  ◎古溪国王庙
  古溪国王庙位于榕城区仙桥街道河内村中心,是古溪族人贤达陈君聘(秋房祖)等告请郑成功剿除蓝育景(一方霸主)后,倡导族人建王爷庙纪念郑成功的功事,故称国王庙。始建于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1807)重修,1989年最后一次由古溪国王庙文物保护管理理事会主持全面修缮。二进式宫殿,石木结构。庙内石雕、木雕、灰塑、脊饰、梁柱等建筑构件及饰件集潮汕民间建筑传统工艺于一体。该庙建设时由于有特殊的历史条件而奉祀历史人物这样的文化内涵,显得更加独特。且基本完整保存了清代的建筑主体,布局合理,规制严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价值。
  ◎继玉公祠
  继玉公祠位于揭东区玉湖镇浮山社区中部,由乾隆年间贡生、嘉庆年间岁进士,继玉公讳金(字继玉,号良声),建于嘉庆八年(1803),历时五载于嘉庆十三年(1808)建成,2016年重建,为三进四天井十二房、面阔七开间,进深是十七开间,凹肚三山门,青瓦硬山顶,四垂带格局。整座祠堂保留着大量清代木雕、石雕,还有古井、旗杆夹、武石等构件和各式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特别是公祠凹肚三山门石刻构件十分精美,镂空石花篮工艺十分精湛。公祠完好地保留着清代中期建筑风格,对研究古建筑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圣者古庙
  圣者古庙位于登岗镇孙畔村西面,始建于南宋朝乾道年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的建造主体形制、建筑构建主要多为清代后期物件。古庙为三开间二进一天井二房格局,硬山顶红瓦四垂带、屋脊嵌有双龙、双凤、牡丹、人物戏曲嵌瓷,前宫中间为石构件大门,门口为石板埕、三面为围墙。左右中间各有一入口,入口左右各竖有宋代石狮,东北围墙有一对廊柱小石狮。1927年贺龙、叶挺率领革命军东征军,途径登岗,驻扎于孙畔村圣者古庙和乐安世家。大革命时期,革命者彭名芳曾于古庙内秘密成立农会,组织农民赤卫队。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风云圣者古庙香火依然旺盛。该庙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革命文物价值。该庙还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云圣者巡游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基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潮临古庙(含心月园)
  潮临古庙(含心月园)位于揭阳产业园区磐东街道潭角社区,由创村始祖许心月倡建于宋末。清康熙七年(1668)在原址扩建,1993年由古庙理事会主持最后一次修缮。古庙一直奉祀“三山国王”。该庙建筑系石木结构,梁架采用穿斗、抬梁式相结合混合式结构。整座建筑基本上保留着清初潮汕地区古建筑风格,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庙最大特色是前厅几十幅手工制作石雕壁肚,题材多样,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密不见缝,其平如镜,光华耀眼。再者龙虎井上端山墙灰塑塑重檐楼阁,奇特壮观的各种图案,历数百年保存完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素有“古溪祠堂潮临宫”美誉。庙内石雕、木雕、灰塑、嵌瓷、梁柱、彩绘等集潮汕民间传统工艺于一体。该庙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艺术,是研究本地区古建筑文化和庙宇文化的实物资料。同时,该庙为中共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史迹,具有较高的党史和革命文物价值。
  ◎陈泰兴星辉里
  陈泰兴星辉里位于榕城区中山街道东门社区陈泰兴陈氏家庙东侧,建于民国十七年,是由大阳埕、两进厅、南北巷、后包厝等组成的封闭式院落。外大门楼前为三河交汇处,堪舆术称门前生水煞,因而门页的外观设计成一个大圆。圆中间为太极图形,外圈围绕五只蝙蝠,这一设计显得十分独特,榕城仅有此一处。星辉里四周环水,有小溪与双峰寺、莲花心、东内城河、马山滘相通环绕。以往木船可在其间自由穿梭、停泊。星辉里整座结构保存完好,可为本地区研究族群文化和近代建筑特色提供实物资料。
  ◎谢翱纪念堂(含谢廉静墓)
  谢翱纪念堂(含谢廉静墓)位于榕城区龙石村黄岐山南麓岐泽湖(磨内水库)北面,是为追念南宋爱国诗人谢翱而建设的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1997年动工兴建,2000年竣工。五开间、四进深,四周回栏重檐屋顶,黄色琉璃瓦,高台基宫殿式仿宋石木结构建筑。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屋顶脊饰,堂内梁架、木雕、匾额、石雕、石刻,盘龙柱等构件装饰极为精致。整体建筑汇集了潮汕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既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黄岐山森林公园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谢廉静夫妇合葬墓位于谢翱纪念馆内,墓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为现存较早的潮汕古墓格局,文物价值较高。墓主谢廉静系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第五代孙。谢廉静(1383~1451)原名绍本,炮台桃山人。性敦厚,嗜学博古,乐善好助,其德行为乡人所赞颂。墓为黄岐山四大名墓之一,俗称“象挨磨”。跪棺拜墓三摆拓式格局,为典型潮汕古墓式。
  ◎吴履逊故居建筑群
  吴履逊故居建筑群位于揭东区曲溪街道路篦社区北面,由建于1924年的“明添公祠”、1940年的“大夫第”“四点金”“无倦庐”和1946年的“骑楼”等5个单体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组合井然,具有民国潮汕特色建筑风格,总体建筑保存得较好,尤其公祠的石雕、木雕、嵌瓷、壁画及装饰工艺极为精致,堪称一绝,是揭阳地区较具特色的近现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再加上,吴履逊将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使该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吴履逊1900年生于路篦村,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东渡日本求学。毕业回国后适逢“九·一八”事变,他毅然投军,成为十九路军156旅的炮兵营长。1932年初,“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他率部驻守在吴淞炮台,打响了抗日第一炮。抗战全面爆发后,吴履逊转战各地,立下赫赫战功,晋升中将,成为一代抗日名将。1949年春,他携家定居于香港,1974年病逝。
  ◎精臣公祠三壁连
  精臣公祠三壁连位于揭东区路篦村东北面,建成于1920年,属近现代建筑群。整座建筑群由公祠一座、四点金二座、后趴狮二座、书斋二座及左右火巷五间过两巷组成。吴精臣公因长期在上海经商,逝世时给子孙留下巨额遗产,其子孙为缅怀其业绩,故投巨资建设而成。该建筑群规模庞大,装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主要的木雕、石雕、彩绘、壁画、嵌瓷、灰塑等装饰部、构件与整体组合,均保留原始建造时的状态,是民国初年潮汕地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且该建筑群容纳了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基本结构样式10余种中的大部分样式,如三载五瓜一拜亭的祠堂样式、四点金、从厝、趴狮、书斋、后包等五六种样式,比较丰富多彩。三壁连建成之后,除其主建筑“精臣公祠”作为宗亲平时议事,拜祖作为公厅之用外,其余“三壁连”均为其儿孙居住。新中国建立后,“精臣公祠”使用权归路篦村集体所有,其余仍然由其子孙居住使用。50年代初曾先后作为《汕头日报》社社址以及“梅岗中学”校址。后曾长期作为路篦碾米厂之用。
  ◎陇埔永业公厅
  陇埔永业公厅位于揭东区曲溪街道陇埔社区中部,创建于1911年,地名龙荣里,堂号为创垂堂。公厅主座坐北朝南,二进一天井、八房四厅、两火巷、东西龙虎门。硬山顶青瓦四垂带、凹肚门的传统潮汕建筑风格。东边巷厝建成一间两层小洋楼,共20间房屋 .永业公厅的木雕、石刻、贝灰泥塑、墙体绘画,精工雕琢、人物栩栩如生,潮汕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清晰可见。正门的“门楼肚”双侧福禄寿三星、两边玉麒麟。四副戏剧人物塑像形神兼备,双侧左马石狮。东门的石磨、石臼。乡人称为“新厝内”,足见其建成时的辉煌。永业公厅保存相对完好,型制独特,是潮汕规模较大、数量相对较少的单体居民建筑,很好体现了潮汕居民的主要特色,将传统的建筑文化和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木雕、石雕、美术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整合,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
  ◎锡西村修陞公祠
  锡西村修陞公祠位于揭东区锡场镇锡西村,是锡场林府第十九世以高公等裔孙倡建的,它在“迎瑞”围内,民国九年(1920)兴工,民国十六年(1927)竣工,堂号“弘德堂”。公祠形制为二进一拜亭一井四厅二火巷。主体大房(后房)下房(前房)各4间,火巷各5间屋,巷尾各一座三层洋楼。民国政要人物于右任题写“迎瑞”二字,邹鲁题写“修陞公祠”四字。该祠堂形制规范,格局合理,建筑工艺独特,材料精良,施工融合中西技术,质量上乘。它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对研究本地区民国时期建筑学极具参考价值,对弘扬自然村落人文传统文化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传有公祠
  传有公祠位于揭阳产业园区霖磐镇西龙村南临近南河处,民国二十六年(1937)洋商林一铭为纪念先君传有先生和兴办教育场所而倡建,二进院落布局,前后厅面宽三间,前后进两侧各插山两间,后厅有抱厦。主体建筑两侧分别配火巷从厝各1路,形成合围。整座建筑物台基及墙壁为传统夯土,内外檐晋肩、檐口为花岗岩,中轴线结构石柱、梁架木雕小巧而见刀法,油饰见底,颇见古韵,繁复中尤见简朴;凹肚门楼石雕书画兼备,书法俱出民国元老于右任、方瑞麟、林森诸人之手,是揭阳近代经济的见证物,传统建筑吸纳现代元素,融合古今文化特色的代表作,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兼备且具典型性。
  ◎乔东大夫第(含兰香楼)
  乔东大夫第(含兰香楼)位于揭阳产业园磐东街道乔东社区中心,是乔东村印尼坤甸侨领林毓瑞(1848~1926)创建。为林氏族人聚会、议事、祭祀等场所,建筑规划严谨,现保存着比较完整的中华民国建筑风格,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突出的建筑艺术价值。该建筑群有二组:前座大夫第约建于中华民国七年(1918),三进式建筑厅堂,贝灰墙,石木结构。前厅大门上方大夫第阳刻石匾,壁肚配戏剧人物、瑞兽、吉祥花草等精美的灰塑、石雕图案,厅堂采用“三载五木瓜十二埤坯”传统穿斗抬梁式梁架,屋脊镶嵌双金钱瓷器及塑瑞兽、花草等图案,基本保留了民国始建时的风貌和主要构件,是揭阳地区为数不多的民国时期大型古厝的标准器之一;后座兰香楼,总体外观为仿西洋建筑装饰的后殖民地风格,而屋顶和部分细部结构装饰则使用了本土元素,是揭阳地区第一座大型钢混结构的西洋楼,是本地中西合璧风格建筑的早期代表作,是本地区社会文化发展史和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黄林翁夫妇合葬墓
  黄林翁夫妇合葬墓位于榕城区东阳街道山东围村崇光岩东侧。黄林翁(生卒年待考),榕城曲头黄黄族之祖,是宋代揭阳名贤黄焕国(1113~1173)的第四代孙。古墓约建于元末明初年间,为太师椅三摆手格局,整体用三合土夯筑,其建筑坐向遵循古代的礼教仪制和术数观念而定的,墓前绿涧萦绕,聚“鲤鱼摆尾山”之灵气,汇归山东围水库百川于明堂,惟妙惟肖,风景独特。尚存壁肚、圭脚等装饰纹样,与本地清代的“圈椅坟”迥然不同,是揭阳乃至粤东地区保存极少的明代墓葬,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及社会史、建筑史研究价值。
  ◎白塔洪安定墓
  白塔洪安定墓位于产业园区白塔镇狗母岭洪氏列祖墓群后坡,存留有清代仿宋墓碑。洪氏列祖墓群以是潮剧、潮州音乐开山者白塔洪氏家族一世祖安定、二世祖松岩、三世祖玉岗的合葬墓,故名。墓乾巽分金,坐北朝南,占地约20亩,形制是揭阳西部型制较为大型的古墓。本体包括墓场、兜池、墓面、墓丘及土地神等部分。墓葬初营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历经明清扩建和重修。目前的墓址,有着自己独立的地域范围,保留着明朝潮汕典型的形制结构,其墓共三墓面并排,按墓主身份有序排列,以明代潮式马蹄形三摆踢圈起全部墓面,并依地形坡度较大原因于墓前围筑兜池的墓制,具有明墓的典型性、代表性。
  ◎军屯砖瓦窑
  军屯砖瓦窑位于揭东区王湖镇浮山村,建于公元1880年前后,由浮山高阳许氏101世祖典精公创立。浮山村军屯砖瓦窑窑体(2条)坐西朝东,长约29米,宽约22米,历经130多年,至今外观完整,内部结构完好,是过去人们盖房烧制砖瓦的场所,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该窑自建成后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停产为止。除窑顶叠涩穹窿历经修补外,主体的火门、窑膛、烟道等大都保存完好。周壁挂淌乌烟琉璃,尽显百年古窑的烈火沧桑,而且同类完整的砖瓦窑遗存比较稀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文物价值。
  ◎塘埔官渡遗址(含鸾波庵)
  塘埔官渡遗址(含鸾波庵)位于空港经济区凤美街道塘埔村、炮台镇塘埔村,为我市南粤古驿道的主要遗址。塘埔渡肇建于南宋初年,是揭阳历史最为悠久,承载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丰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有影响的古渡,对于研究揭阳交通、驿道建设及其变迁等,有着高度的价值。鸾波庵位于揭阳空港经济区炮台镇塘埔村西北面,清康熙三十三年(1675)由揭阳县令蔡端倡建,是炮台区域内较早较大型庵庙建筑,它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是研究本地区佛教民俗文化和庵庙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该庵前面约5米为官道,向西约50米是塘埔渡(鸾波渡),对岸为凤波渡,是古揭阳县通往潮州府官道要津,清道光三十年(1850)农历十月十三日,朝廷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驰赴广西,在该庵歇息后,抱病夤夜过渡后,于同月十九日在普宁洪阳病逝,相传林则徐“寿至鸾凤相交处”。鸾波庵和中国近代史“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