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创文动态
从“自行车稀罕”到“汽车普及”,从“无路可走”到“走得顺畅” 出行方便为幸福生活加速
发布日期:2019-07-10
      曾经,人们出行只能靠着一双腿,无论山长水远,只能一步一步慢慢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担箩筐一双腿缓步行走在乡间泥泞小道上的景象已然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轿车、高铁、飞机等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而让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也摇身变为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70年弹指一挥间,人们出行方式的变迁,记录了百姓生活前进的脚步与节奏,也见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听祖辈诉说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更让人倍加珍惜今日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记者 潘彬彬
  交通工具    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进入高速时代
  说起“三转一响”,不少老辈人都不会陌生,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时一般家庭有了“三转一响”绝对就算得上是小康之家。不过对于当时只是小县城的揭阳县来说,想要拥有一辆自行车并不容易,人们出行基本靠步行。
  “那时候读初中,每天都要快走45分钟路上学,一些住得比较远的同学,走的路程还要更长一些。”回忆起读书时出行不便,今年63岁的蔡练英感慨万千,她说,当时整个村只有一两辆自行车,人们去哪儿都靠双腿走,在她十五、六岁时,经常要和爸爸担着猪崽步行到潮安金石售卖,一走就是近3个小时,脚都要磨破了。“现在的生活比之以前真的是天差地别,出行有各种交通工具随意选择,路又宽阔又好走,哪里还会像以前那样奔波。”蔡练英感叹道。
  之后,经济逐步发展,自行车逐渐在寻常百姓家普及。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了人们的新宠,不过那时,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只有家境殷实的人才能买得起摩托车。“1995年,我买了人生第一辆摩托车,可以算是村里开上摩托车的第一代人,甭提多有面子了,一骑车出门,不知道引来多少羡慕的眼光。”今年55岁的潘映平回忆起年轻时骑着摩托车的飒爽英姿,脸上不自觉浮现出得意的笑容。不过,潘映平也坦言,当时驾驶摩托车已经给日常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根本想不到几年之后自己竟然能够开上小轿车。“我还记得我买的第一辆汽车是奥拓银色小轿车,当时把车开回家,引来了不少邻居围观,孩子们更是高兴坏了,吵着一定要出去兜风,自己就载着他们三姐弟绕着村子兜了好几圈。”虽是陈年旧事,但潘映平对此记忆犹新。
  如今,大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汽车已然成为寻常的交通工具,不少家庭都是“有车一族”,让自己的生活“安”上车轮,驶入快车道。再加上现代化的高速铁路、广泛覆盖的民用航空和高效便捷的网约车等丰富多样的出行模式,让揭阳市民对出行工具的选择更加多样,也有了极大的便利。
  道路建设  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跨越发展
  从千里之行始于双足,到如今乘坐飞机一日飞驰千里,从排队买票搭乘长途客车,到如今随时随地预约网约车,人们的出行越来越便捷,生活也越过越有滋味。这不仅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也离不开我市道路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深汕高速、普惠高速、揭普高速和汕梅高速等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厦深铁路通车营运……越来越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的交通网络体系,打通老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揭阳人民出行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20多年前,我们从仙桥到城里去还得坐渡船,那时,榕华大桥还没建,路也不好走,回趟娘家实在不易,基本上一年只能回一两次,哪像现在这么方便啊。”今年52岁的谢桂英是“仙桥媳妇”,在那个交通闭塞的年代,她从揭东云路嫁到榕城仙桥无异于远嫁,因着交通上的问题,在与丈夫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时还差点被父母棒打鸳鸯。对此,谢桂英十分感慨,她说后来虽然如愿结婚了,但是每次要回娘家都颇为麻烦,“以前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每次都要骑着摩托车颠簸近两个小时,如果遇到雨天,经常被溅了一身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年初二一家五口回娘家,我不小心从摩托车上栽下地,直接摔到泥坑里,弄得十分狼狈。”
  如今,泥泞不堪的土路不见了,转眼变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原本需要颠簸2小时的车程现在缩短为半小时,道路交通的“大变脸”让谢桂英的回家之路更近更方便了,也拉近了她与父母姐妹之间的距离。“现在只要家里打来一通电话,我就自己开着车回家,一个上午就能来回,有空我就开车走高速往住在汕头潮阳的妹妹家跑,这在以前可是完全不可能的事。”谢桂英乐呵呵地说。
  70年来,揭阳的交通一直在发展变化,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从少到多、从量变到质变,先后进入高速时代、高铁时代,不仅结束了百姓出行难的历史,也让人们的脚步越走越远、越走越稳,生活越过越幸福。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