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揭西县
莫道关山远 亲情依旧浓
发布日期:2020-01-09

汪贤群的孙女为他剪脚甲,祖孙亲情浓。林春晓 摄
  一家五代共80多名子孙和睦相处,均为99岁的“双寿星”汪贤群、王娇梅老夫妇透露家族兴旺“密码”:重亲情、讲和睦、敢担当、走正道、求美满的15字家风。
  记者 林春晓 通讯员 陈容瑾
  1月4日下午,夕阳向铺满绿色的揭西马头山,撒下一片金黄,层林尽染,家住这里的汪贤群夫妇站在挂历前数日子。再过  19天,鼠年春节就要到来,这对老寿星盼着远在广东湛江、只有3岁多的玄孙谢升霖,能随亲人来到祖籍地——揭西县京溪园镇美德村过年,届时,一家五代首次欢聚一堂同吃“团圆饭”的梦想就会成真。
  随后,汪贤群拨通了远在深圳的外孙女汪凯珍电话,请她早作安排,促成此事。作为汪家第三代人的汪凯珍,也当外婆了,孙子谢升霖就在湛江。
  世间万物,亲情没有“代替品”
  当晚6点多,在几十公里外普宁读书的几个曾孙回到美德村,参加有60多位亲属出席的4代人新年聚餐。
  “今天,我与老伴快满百岁,结婚都70多年了。一家五代分布在广东各地共80多名子孙均走正道,一个也没走掉,不仅齐全,尊老爱幼,还相处融洽,互敬互帮,20多户小家庭也幸福美满,没有哪个吵吵闹闹。几十年过去,社会变化很大,可我们这个家族重亲情、讲和睦、敢担当、走正道、求美满的15字家风,还是没变,而且代代相传。亲情是家族成员之间搞好团结的‘粘合剂’,是家族兴旺的根系和命脉,也是战胜困难、抵御风险的强大力量。”汪贤群用近百年的丰厚人生阅历,讲述亲情在家庭乃至家族中的重要性。
  聚会结束时,远在广东佛山工作的外孙女汪凯云给汪贤群的手机发来视频通话,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并叮嘱他近来天冷要穿暖和,防止着凉生病。
  “我在揭西县城读高中一年级报到时,父母不能同来。开始住校时,我初次离开家门,身边没有亲人,感到很害怕。外公得知后,就在开学第一天从30多公里外赶来,陪我住校一周,并教我怎样自理生活,讲得很细致具体,还亲手教,有他在我就有安全感,住得放心,外公外婆平时对孙辈都很好,我长大了要孝敬他俩。每年回揭西老家探亲时,都会去看望两位老人。回佛山后,我就经常打电话问候外公外婆。”今年40多岁的汪凯云说。
  采访中,作为家中长孙、今年47岁的汪晓生与小舅汪福卿、小舅妈李燕娜交谈得很亲切。
  汪晓生记得20多年前,父亲汪金卿病重时,是他俩带领家族成员全力出钱相救,否则,父亲活不到今天,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怎能忘记!
  出于感恩,成年后参加工作、如今当起乡间移动厨师的汪晓生,经常帮家族成员做好事。小舅承包集体的2000多亩山林地,每年到清明、冬至扫墓高峰期,容易发生火灾。他每次都放下手中赚钱机会,积极与其他亲属一起上山参加防火和救火工作,为保住这一大片村民集体生态林做出了贡献。
  前年,汪晓生还开车陪爷爷汪贤群、奶奶王娇梅到汕头的南澳岛旅游,巨轮犁开海面,海浪拍打沙滩,海鸥成群飞翔……从未见过大海的汪贤群夫妇大开眼界,异常兴奋。因公务没法一起前来的孙女汪凯霞,事先拿出500元给哥哥汪晓生帮做路上开销。
  78年前,20多岁的汪贤群、王娇梅牵手进入婚姻殿堂,那时,汪贤群当民办教师,王娇梅是家庭主妇,家中收入低,生活困难,可他俩认定:有亲情维系的家庭才会稳定和幸福,世间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没有一样能替代亲情,夫妻俩在穷日子中相亲相爱,对几位子女充满亲情,并教育后代懂得这个道理。
  长子汪金卿开始懂事时,在父母启发下,养成把好东西先让给弟妹的好习惯。有一次,邻居送来一个刚煮熟的地瓜,汪金卿只吃外皮,把更好吃的拿给小弟汪福卿。弟妹有事时,也会先问汪金卿拿主意,形成尊重长兄的传统。长女开始懂事起,也沿用这一做法。
  汪贤群夫妇常给子女讲起这句古话:一寸不牢,万丈无用。意思是,一件东西哪怕一万丈高,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丈都牢固,只剩下一点不牢固,整件东西都会因出现问题而毁掉。只要有2名家人不团结,闹分裂,整个家族都会受害。因此,都要从小事做起维护团结。
  于是,这个普通家庭开始孕育大帮小、强帮弱和睦相处亲情,并形成良好家风,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科技先进,抵不上亲情温暖
  1月4日,记者用电话采访汪贤群的外孙女、现在深圳工作的汪凯珍。几年前社会开始流行智能手机后,她第一次发视频给有智能手机的外公,并高兴地说:“以后常发我的图片给您,等于见面一样。”
  汪贤群一听就生气了:“不要你常发视频,你一年中要回来看我一两次,一万张图像不如见一次真人。”此话使40多岁的汪凯珍感到,再先进的科技也没有亲情温暖,代替不了当面的探视。近年来,汪凯珍每年都会抽空带子女回家乡。去年五一节,她再次前来看望外公外婆,因走得匆忙,忘了带礼品,外婆一句话就化解她心中的愧意:“人来了比带什么礼物都好。”
  在美德村马头山采访时,记者捕捉到一个温馨的画面:山风徐来,暖阳斜照,在门口一块被绿色挤窄的空地上,27岁的孙女汪李维正在帮爷爷汪贤群修剪指甲和脚甲,老人安详地坐享晚辈的孝心之举。
  “我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早上没吃饭就去上学,过一会儿,爷爷骑着自行车追到学校,带来一个粽子给我吃,怕我饿了。以后我到广州读中专,寒暑假去佛山,在那里几家亲戚都对我很好。生活在这个充满亲情的大家族,非常幸运。”汪李维说。
  从汪贤群、王娇梅年满60周岁后,子女就坚持每年为父母做一次生日庆寿宴,8年多前,汪贤群夫妇九十大寿时,几十名子孙从各地前来庆寿,热闹非凡。过年、清明节也是轮流到任何一个兄弟姐妹家相会。最近几年住揭西子孙增加了每月聚餐一两次的做法,增强亲情凝聚力。
  汪贤群孙子汪喜生2个分别为12岁和7岁的儿子过几天学校放寒假,准备从惠州返回美德村,届时寄养在胞兄汪晓生家。几年前,汪喜生的长子随父母在惠州读书,每年寒暑假均返乡,住伯父汪晓生家,得到热情周到的照顾。
  目前社会上部分亲人之间用微信发红包、发语音视频、抖音等最新通讯手段,代替登门拜年、看望、面谈等传统做法,时间长了,亲情就被稀释变淡。
  “汪贤群家族的亲情浓,而且还保持‘原汁原味’,没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能做到这样很不容易,真叫人羡慕。”今年69岁的老邻居汪万华告诉记者。
  今年82岁的美德村原党总支书记汪国枢则这样评价:“一般的家族也有亲情,但比不上汪贤群家族浓。目前在我们全镇,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文明家族。”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