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贤德故事
郭光:好古力学 爱国奋斗
发布日期:2018-08-29

榕城东门直街的太史第既是郭光的出生地,也是其后人的聚居地。

郭光于同治元年书刻于榕城双峰寺内的隶书,是为五代陈希夷书“寿”字的跋文。

  郭光,字照堂,榕城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当过连州、罗定州、恩平县、阳江县的教谕。好古力学,公余热衷著述,手不释卷,笔不停挥,对于古文字学尤有研究,著有《铎音集》《字学拾趣》《音义千条录》等字学专著,是揭阳历史上成就最大的语言学家。其终身致力于学术贡献的精神,鞭策、激励着后来人为家国的文化昌达不懈努力。
  彭妙艳 文  蔡烨华 摄
  揭阳爱国奋斗之士两千余年间不绝如缕
  今天的知识分子,在古代称为士,大概指那些读书而没有做官,或只做过不入流入品的小官吏者。做学问、教书育人是他们的主业,也是他们是否具备成就的体现,后人衡量其人生价值的依据所在。
  作为自从宋代就负海滨邹鲁一隅美誉的揭阳,几百年不乏读书人,不缺读书而没有登上大夫阶层的读书人即士。“揭阳多士天下都”,这一宋人徐璋的诗句,一直被视为写实。揭阳爱国奋斗之士,自东汉以来,两千余年间不绝如缕,产生了许多典型,也造就了不少群体,如嘉靖潮学派、明清“揭阳先生”等。
  爱国奋斗有各种具体表现,不限于沙场上的对于异国入侵者的厮杀,不限于在外交场合的维护国家利益,举凡立足职业、岗位或领域,刻苦劳动,创造成果,以有益于富国富民,有益于丰富国民知识,有益于培养国民优良品德情操者即是。从这一角度上看,揭阳古代知识分子——即士,不乏真正爱国者,不乏具有爱国奋斗精神的精英。而近代的郭光为其一。
  郭光的古文字学著作被赞“不愧博雅之学”
  郭光,字照堂,榕城东门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按当时铨选制度,被拣选知县、大挑二等,以教职先用。历任绥徭厅、连州、罗定、恩平、阳江等粤北、粤西落后地区儒学的训导、教谕。“所至勤于训迪”,十分称职。与此同时,自觉开展原创性的著述,辛勤耕耘,成果丰硕,成为其人生成就的主要部分。
  结合自身职业展开的学术研究,以朴学为主。以解文说字为主要对象,在当时称为朴学。郭光在这方面有重大成就。相关的成果有《铎音集》四卷、《字学拾遗》四卷、《四书宗注阐义》《补经遗录》《摭古笔谭》《代友谈》数种。
  《铎音集》分为《心矩》《身范》《学规》《家法》《官箴》《交游》《小言》和《别录》八编,中多读书阅世有得之言。这是继其祖父郭鸣岐的一部著作所作的发展。在这之前,他还曾经对《屏风录》作了修订。郭鸣岐因为笃好朱柏庐先生《家训》一书,以为有益于敦行范操,曾为之分条详注,集为一册,定书名为《屏风录》,并命其子,也即郭光父亲郭全作注笺。郭光承沿先世重规,更博引故事、古义予以充实,然后附录书后,刻版印刷以广施行。咸丰元年(1851),广东学使许乃钊读到了这个文本,十分赞许。及至不久后按试至潮,他作了特别推荐,要求潮士以之为准绳,加强自身修养,做有道德的贤人。
  《字学拾遗》是郭光的又一力作,这部四卷的著述,收录了公牍文移、州县志乘、方言俗札所见所闻,彼此异同,为《康熙字典》所不载的字,广收博采,详注音义,以十二地支分集罗列,为僻字的查阅,提供了极大方便。
  《音义千条录》凡二卷,可视为一部多音字典。对于收集的“同此一字,音切殊而义顿异者”,以《说文》《玉篇》《广雅》《埤雅》等字书参互考订增补而衍成,广增博引、多所钩沉。凡是接触此稿的学者,都感叹其“不愧博雅之学”。
  甘于清贫却终身致力于学术贡献
  对于宋史,郭光非但爱好,而且有独到的研究。所著《宋史评略》十卷,每段以纪事分标纲目于前,而系论于后。在体例上颇有创新。他常自嘲有史僻。见明史官陈仁锡所收发明广义两家,卑无高论,就折衷于胡安国传疏,吕祖谦博议以抒个人所见,持论正大,不腐不偏,不拾前人牙慧,具此书有足传久远者。
  稍得闲暇,也创作古今体诗,日积月累,竟厚盈尺。非常遗憾的是,郭光所著书稿,都因经济原因而未能付梓刊印,以致后来大都散佚,仅东门郭氏族谱一书,为后人传抄而得以行世。
  郭光还是一位擅长汉隶的书法家,目前仅见他在同治元年书刻于榕城双峰寺内的隶书,是为五代陈希夷书“寿”字的跋文,“希夷先生寿字,龙蟠戛柱,鲤跃龙门,仙笔也。同治元年春郭光由肇郡移来于此。”他对于汉隶运笔娴熟,舒展中见秀美,体态窈窕。
  郭光“好古力学,非时辈所能及”,乃至以“著作过劳”,咯血数月,虽经家人力劝而不停辍。因而在64岁那年,一病不起。
  郭光作为一个底层人士,终其一生,奋斗不止,在物质上“贫无以遗子孙”,但在文化贡献上,他却成为殷户,虽然他的劳动成果大多湮没于历史的尘泥之中,可是他致力于学术贡献的精神,却因为史志的记载而永在,作为一份遗产,鞭策、激励后之来者,为家国的文化昌达不懈努力。
来源:揭阳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