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贤德故事
揭阳先生:光耀八百年的文化品牌
发布日期:2018-11-21

揭阳学宫。涂英鹏 摄


  仰之轩:“揭阳先生”李仕学的故居。涂英鹏 摄
  “绍兴产师爷,揭阳出先生”是一句流传久远的民谚,它见证了揭阳曾经有过的风流异彩。也为今日揭阳,奠定了贤德历史文化的底色。作为一个文化群体,揭阳教书先生(以下简称先生)初产于两宋,知名于明清,几百年间,在全国都有着持续的影响力。
  彭妙艳
  北宋神宗时,揭阳人吴宗流以学问渊博被召为翰林院侍讲,其子吴复古则被授予皇室教授。吴复古常与苏轼兄弟探讨庄老学说,足迹几遍四海,人称远游先生,为学林敬重。稍后的陈希伋,元丰间两冠乡书,而后肄业太学十余年,声誉日著,士人目为广南夫子。旧日读书处在黄岐山上,后人奉为古迹。与朱熹同榜的南宋进士郑国翰,致仕归筑蓝田书庄于飞泉岭,集生徒讲学其中,学者称为澹轩先生。朱子曾客其庄,声名益大。隆淳间王中行教学韩山,纂修《潮州图经志》,又迁东莞县学,扩大规模,为作《迁学记》。这些,都是揭阳教书先生(以下简称揭阳先生)于两宋的主要事迹,都为揭阳史册写下光辉的开篇。
  入明以后,揭阳先生以道德学说和善法知名者愈是层出不穷。其中主要者,有榕城举人蔡颙象州知州任上致仕后,教徒里中,学生吴裕、张浚等皆出其门。吴裕累官太仆寺少卿、张浚历官府通判,都是揭阳杰人。知县陈爵慕先生才学,特遣弟陈佐受业,后也颇有出色。渔湖人成化庚子广东解元林昕,出任昆明知州时,有感当地“人未知学”,兴学立师以资教育。翌年州学受灾仍尽力增建,其影响力之大,竟至让“巨寇杨万钟闻风向化,率伙盗投戈,愿列为编氓”。其子继业,建南溪精舍于南门渡左近,集乡贤杨琠、薛中离、吴继乔、杨惟执之辈讲学其中,缔造了闻名全国的潮学盛景。成化癸卯举人许珊“少负异资,勤于学”,为同乡太仆寺卿吴裕所重,委托其授徒乡里,育人大量,御史郑一统也出其门。后来得官柳城知县,见明伦堂基址湫隘,即拓宽之,又建社学,供士子就读,使山县文化面貌为之一变,因受奉名宦。登岗人嘉靖己酉举人黄爽,邃于学问,官衡阳教谕,辛酉年分考应天,所选举人中,申时行后来官至丞相、吴自桐官至通政、吴天洪官至参政,遂以知人获升国子监助教、邵武同知。以其善教,子世辉,孙道临皆以学行之美知名,元孙士魁为康熙甲子举人,官汧阳知县,四世连续功名,远近所罕见。
  清朝三百年,揭阳先生继往开来,声誉有逾前贤而无不及,为国家教育事业、人才培养所作贡献,尤光于史册。榕城人许登庸,从英德知县后至丞相的名儒田从典游,康熙乙未成进士,授太原知县。“至则首新学校以教育多士”,致仕后被推为榕城书院(址在今揭阳学宫东路)山长,“循循善诱,多所成就”,所著《四书节解》,为一时经学普及本经典,士人多受其益。榕城李仕学,以贡生而先后执铎于顺德、新会,著有《初学艺引》以教授诸生,对于诗词文赋、琴棋书画皆有全面而精到的阐解,以实用和学术价值的兼备,而被入选《四库全书》之中,成为揭阳著作之上品。玉滘人郑大进之父郑养性,处士,然博览群书,深究理学,对于儒家经籍独有见解,著有《周礼著》《春秋左传注》等,广东学政、著名学者惠士奇十分欣赏,以为其见解“开粤风气之先”。终其一生,以馆师为业,培养多士,庭训成就尤高,子进士、直隶总督大进,即由之栽培而成。乾隆七年(1742)进士、玉浦人黄世杰,叙选知县,未仕,在邑中设教,生徒多有所成。曾与许登庸同修学宫,为诸生改善学习条件,获惠士奇颇多赞语。著有《四书精选备要》《史鉴叶韵四千文》(以供生徒学习),用通俗的文字传播深奥的经史知识,为一代名师,县志为其立传。举人陈步青官英山知县时,以平匪未缉贼首革职。当事重其文行,延司凌云书院,教垂十三年,培养人才无数。乙酉年平反回籍,被推为榕城书院山长,“学优品端,士争矜式之”,开揭阳一代学风。
  上述而外,揭阳先生之可歌可赞者还大有其人。如由儒士授邑教谕,升潮州府教授的林仕猷,善吟咏,名动京师。翰林学士宋濂称“潮去京师八千里,林君不出州里,而予知其人”,还有举人黄勋,即成化兴化知府黄一道的父亲,“读书务体要,不屑于章句”。历新淦教谕、庆远教授,平生“以崇正学为己任”,德被远方。明人以“龙山君”尊之。渔湖袁大敬,万历中岁贡,历化州训导、翁源教谕、擢荆府教授。其在职上,“皆实心课士,不计较修晡”。年老引归囊无长物,因吟诗,为揭阳先生的追求与坚守留下绝妙的存照:“路经山径一囊空,野鸟闲花笑我穷。我道归鞭还是富,担头明月与清风。”渔湖还有一位王玉振,也是崇祯间岁贡。县志本传称其“自少内行谨饬,以学问知名一时,而道器渊深,人莫能测其际。授生徒甚众,讲关闽濂洛之学,出其门者,先行谊,次才艺,多取青紫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所为是揭阳先生教育方式的代表。
  在清代,这种坚持以德育人为先仍是揭阳先生坚持的传统,也有许多人物可资代表。像地都籍的郑逊,以贡生而为保昌训导,“课士以敦行为先,闻浮夸荡检者辄戒饬之”,使当地“士习为之一变”。他的弟弟郑溶,以拔贡授万州训导,见学宫衰败即将倒塌捐出身上所有兴修。莅任15年,“以善教称”,“生平力学,垂老不倦”。在书法上有极高建树。
  揭阳素负“多士”与文化之名,与其800年间良师辈出,知学善教蔚为风气、蔚为传统有着直接关系。值得重视的是,揭阳先生这一群体,其影响还远远不止于本地,在国内的许多地方,都留着他们的足迹、传颂着他们的事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揭阳先生虽与绍兴师爷齐名,但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却比之后者有更大更深刻的贡献。
  擦亮揭阳先生这个历史文化品牌,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意义。
来源:揭阳日报网